《写给无神论者》是一本由(英) 阿兰·德波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41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无神论者》读后感(一):只是因为短评写不下
文字聪明,冷静,恰当,幽默,成系统,强逻辑。多次被逗笑,多次用铅笔写下联想或质疑。我不认为宗教的世俗化能够在一个体制的控制下展开,精神可以很容易地控制物质生活的选择,但不同物质生活很难归统到一致的精神里去。但是对于个人生活而言,从宗教中汲取满足现代精神需求的养分是十分可行的,且是绝不需要承认超自然神的存在的。花两周终于在文综模考前的这天晚上读完,有趣极了,难以释卷,如获神通,欣喜不已,一路读下去,心里就像掀起了一场春天温暖的暴风雪。
朋友帮忙买的居然是中英双语的,让我这个日语狗好紧张。暑假抱着辞典好好再看一遍英文版吧,毕竟“我们不是读得太少,而是吸收得太少。”
但还是四星半吧,阿兰你太罗嗦。
《写给无神论者》读后感(二):师宗教之长以立命
让无神论者正确的看待宗教的作用。
曾经以为宗教和信仰只是一个高效的心里慰藉,但读完书后知道宗教还有指导人生、弘扬人道的能力。本书旨在调和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对宗教的超自然方面表示反感,另一方面对宗教的某些里面和做法表示崇敬。
经常听说中东因为一点点宗教信仰不同发生冲突和战争,又因宗教有各种牛鬼蛇神上帝转世之类的内容,让我觉得宗教这东西迂腐。刚开始读这本书,就让我对宗教改观,宗教其实比你自己都要了解你自己,有着慈爱和施舍这样的内在价值观。
有些宗教的习惯还比较有深意。犹太教在赎罪日时,回忆自己过去一年冒犯和伤害过的人,并向其献上最到位的痛悔。
最后,推荐下这个作者,不管对于什么题材,作者都能对内心世界进行一番思考。列举几本作者的书参考。《爱情笔记》《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无聊的魅力》《工作颂歌》
《写给无神论者》读后感(三):好处我全要,白痴你来当
德波顿先生在无神论界的价值好比神父界的伊拉斯谟 - 后者除了承认一神论之外,处处表现得像一个睿智理性的现代欧洲的无神论人文主义学者,以至于笔友马丁路德曾经抨击他根本就是一个无神论者。
当代与中世纪形成了奇妙的对称关系 - 西方的知识界如今已经变成这样:如果你公开宣称自己相信神,无异于承认自己是个白痴或精神衰弱。这种情况非常类似于中世纪的修道士学者们必须一口咬定自己坚信耶稣基督,以此为基础才能展开所有关于人世和宇宙的探索,否则就是自绝于学术共同体。
那么无神论者和一神论者的争执,是不是相当于几何学家在平行线没有交点和平行线于无穷远处有交点之间进行论战那样不得要领呢?我想德波顿在本书当中试图表达的意见必定是基于如上假设。
赵汀阳老师可能是德波顿老师的另一个参照物:赵汀阳老师说“神好,宗教不好”,而德波顿老师的意思可以总结为:“信神的人拿衣服,但是宗教很美好”。
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德波顿先生对基督教传统,社会价值,美学,体制给予了99%的尊重和赞扬,然而却认为:虽然大部分都值得当代的无神论主流学界借鉴,除了相信神这一点属于大脑短路。
宗教的果实我摘了,把核都吐掉 - 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好事。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招,我们中国人玩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搞出了北洋舰队这种亚洲第一器物之用也是醉了。德波顿先生倾心于教堂,弥撒和传教者的演讲口才相当于清朝士大夫佩服西方人船坚炮利,然而即使你派出一千个留洋童子去德国学习制造重**和军舰,仍然不可能领悟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支撑如此强盛与优雅的文明。
只有传销讲师才可能在演讲的时候造成类似于布道的互动效果(魔鬼也是一种天使),讲解蒙恬或禅宗是不可能让听众大呼哈利路亚的。题材与口才相辅相成,在这一点认识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文以载道”的观点。所以我并不看好作者改造大学科系的理想,尽管当代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非常不尽如人意。
无论如何,我还是向我国的广大青年推荐这本书,在大家提到基督教只能想到火刑柱和十字军的后洗脑时代,德波顿的这本书为我们认识西方文明解锁了新的可能。然而我不免又有一丝担忧:在虔诚信仰基督教比例越来越低的英伦与欧陆,在对政治与传统不断去魅的未来,这种被作者盛赞的文明传统到底还能持续多久呢?
上一篇:《告别娑婆》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怪》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