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无神论者的读后感10篇(10)

  ⑧如何放弃某些会起反作用的乐观主义:作为个人,我们的生活若与中世纪的先辈们相比,照样遭遇着意外、伤心、嫉妒、忧虑、死亡。但先辈们至少活在有宗教的时代。基督教把希望牢牢地扎根在来世,扎根在此岸世界之外遥远的道德完善和物质完美之上。即使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奉行无神论的基本准则,即相信此岸世界是我们所知的唯一世界,我们也仍然应当努力采纳彼岸天堂的信奉者所具有的敏锐视角。

  ⑨如何通过壮丽和超然的体验来获得博大的视角:在宗教诸多精明的做法中,有一点就是有规律地提醒大家超越小我。能够使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众都能介入并沟通的介入点是:天上的日月星辰。科学对我们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帮助我们控制了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且因为它展现了我们永不可能掌控的东西。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反复地与超凡世界建立联系。

  ⑩如何重新编排现有博物馆:就尊重艺术的宗旨而言,现代博物馆表面上的有序本质上看反而是一种严重的无序。当务之急是重新设定博物馆的议程,借此艺术才能开始有效地服务于心理的需求,正如多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有效地服务于神学的需求。博物馆必须超越现状,不仅仅停留在陈列美丽的藏品,它们应当成为利用美丽藏品让我们变得更和善、更智慧的场所。

  ⑪如何利用建筑来寄托价值观:我们不再信仰圣物神灵,从逻辑上讲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此终止对有关价值观的敬重,或从此放弃试图通过建筑来寄托这些价值观的愿望。在不存在神灵的情况下,我们仍需保留自己的伦理信仰,而且这些信仰还需要不断加以巩固和弘扬。庙堂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大力弘扬对我们心灵健全至关重要的那些美德。

  ⑫以及如何凝聚各人分散的工作,以在体制的领导下把大家护理心灵的努力整合起来:在塑造并延续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面,体制的确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宗教的出色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拥有跟那些推销肥皂和土豆泥的现代公司足可媲美的集体力量,另一方面它又过问我们的内心需求,而世俗世界恰恰把这些需求留给了缺乏组织、散兵游勇的个体去打理。基于对宗教体制的研究,我们应当创立能够满足内心需求的世俗实体,它们应该具备商业公司目前为满足人们的外在需求而展示的全部力量和技巧。

  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

  之所以会看这本书,一是因为作者的书很对我的胃口,之前看过作者的《旅行的意义》,说了很多我很有共鸣的东西。二是对这个论题感兴趣。即,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怎么看待宗教。之所以会感兴趣,是因为我先后两次遇到有人向我传教。一次是在火车上,七八个小时的火车,那个人一路上就在那里滔滔不绝的给我洗脑,下车还想要我电话,我闪人了。另一次是最近,在公园里。我每天中午都会去公园看书,结果被两位盯上,不知道是不是专门干这个的,一来就给我读《圣经》。我不胜其扰。我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的东西。于是我想知道,到今天了,怎么还有人相信那些?而且貌似还很虔诚的。这本书里,作者的观点是你可以坚持无神论,不信那些超自然的东西。但是宗教教义里那些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思想和智慧,不应该和超自然的东西一起被丢弃,应该为世俗社会所用。这种观点的确让我思考,的确作者说的那些方面,宗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西方的艺术,音乐,绘画,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什么的,受宗教影响很深的。然而宗教在历史上也有一些不好的作为:中国的名山大川几乎全被佛教道教给占了;十字军东征、抓女巫、审判伽利略;“圣战”,ISIS......能不能把宗教的这些对现代社会有用的部分从宗教体制中剥离?还是只能全盘接受或者重新搞个什么新的宗教(就像文中孔德设想的那样)?当然宗教人士肯定不答应,这涉及到他们的“饭碗”啊。对这个问题,作者没有明确回答。我觉得是可以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但文明并没有因此就不行了。另外现代政府、NGO、学校、文科学术研究等,已经取代了宗教的大部分功能,当然做得还不够,所以传统宗教还有空间。作者关于教育的看法挺有启发的,只是,我不同意作者说的要革除历史文学等学科,分科才能专业化,人类文明才能进步。

上一篇:《告别娑婆》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怪》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