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无神论者的读后感10篇(5)

  近代以来人文教育取代了宗教经典的教育功能。

  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一种双重的、可能也是矛盾的使命:既要教我们如何谋生,又想教我们如何生活。

  大学在传输关于文化的事实性信息方面积累了无以伦比的技能,但它们完全无意训练学生去把文化当作智慧的宝库。这里所谓“智慧”是指某种知识不仅是真实可靠的,而且也是内在有益的,可以在我们面对生存的无穷挑战时给我们带来宽慰。我们不愿以足够宗教的方式来看待世俗文化,即我们不愿将其视为人生指南之源泉。无神论者未能领会到宗教的大有启发性的,至今不失有效性的总体目标,即要为我们提供关于如何生活的系统劝导。

  就教育而言,世俗方法与宗教方法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学习该是为了什么?世俗教育者对其含糊其辞,基督教教学体系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安慰、呵护、引导我们的灵魂。二者教授方式的差别:世俗教育讲课(传递信息),基督教布道(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之所以如此抵制借古喻今这套方法,是因为对实用主义、道德说教、浅显易懂怀有莫名其妙的厌恶,以为凡是孩子都能够理解的东西本质上必定幼稚浅薄。但基督教却认为,我们身心中的关键部分还是保留了最初孩提时代的要素结构,我们形同孩子,也需要得到支持。

  作者认为应当改造现有的大学,动手革除诸如历史和文学之类的学科。在教授时,应旨在启迪学生的生活,而不只是激励他们追求单纯学术目标。

  (二)如何进行教育

  宗教对人的健忘和缺乏自制有深刻理解,因此宗教布道是生动,形象的,而不是灌输式的。而且宗教布道安排了大量重复的机会,这些都是世俗教育需要学习的。要想最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情感,并不是靠阅读得更多,而是靠聚焦某些书籍,加深理解并温故知新。

  (三)精神的操练

  宗教鼓励信众通过自己的全部感官来学习。这些活动包括插花、书法、散步、磨石、饮茶等。另外各大宗教都有静修所,而世俗社会没有真正提供类似的场所。宗教静修所所传授的精神操练内容各有千秋,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原则: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约束。

  (四)智慧的传授

  一切教育的目的是要节省我们的时间、减少我们的错误。教育是一种机制,希望以一种可靠的方式,在限定的若干年里,向其成员灌输先人留下的文明。

  但在智慧领域,很多人反对智慧可以互相传授的想法。

  文化拥有足够丰富的内容,可以使人不必依赖宗教信条而照样面对生活困境。问题是,由于站不住脚的偏见,世人无意利用文化来舒缓人间的悲伤,故而很少对这一宝库进行有效的清理并令其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宗教充满了矫正诸多弊端的理念,以之为榜样,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在编排知识时,应该依据其所相关的人生挑战,而不是正好所属的学科领域。新的策略应该是为了目的而阅读,这一目的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更加清醒。同时,应该投入精力训练演说口才,训练记忆技巧,训练书面表达能力。

  这些教育方法在耶稣诞生以前就有。我们不应当让无神论来妨碍我们对传统的鉴赏和吸收。

  宗教跟现代大学不一样,他们不会将教学限于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不会限于某一特定场所,也不会限于某一种单一的形式。宗教的这些技法值得加以研究和采纳。

  (五)温情

  讲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如此众多的基督教徒在以往两千年里都感到有必要造出一个圣母,这向我们传达了有关人性的信息。说明纵然我们肩负着责任并且占有着社会地位,但孩子般的需求依然顽固地留存在我们心智中。在某些时刻,我们会期盼得到他人的扶持和鼓励。这个人最可能的是母亲。

  宗教的一大成就便是,知道如何去扶正这种心理期盼并任其得到合理的表达。无神论者似乎惯于对我们的心理需求持一种冷漠的不耐烦态度。无神论攻击宗教有意无视自身的真实动机。如果不能充分处置幼稚的一面,便谈不上真正的成熟。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在基督教看来,这是道德与精神健全的标志。基督教在调节我们的需求时做得得体而审慎。它允许我们分享母性的抚慰,但不会强迫我们去直面本人对真实母亲挥之不去、无法摆脱的欲求。问题是,它太成功了,对慰藉的需求已被过分地与对玛利亚的需求挂钩在一起,乃至人们不再严格地考察其实际内涵。世俗艺术家和建筑师应该仿效宗教的这些做法。在排斥迷信时,我们理当谨慎从事,不应贪图一时之快,忽视了那些往往不那么体面的心理渴求。宗教非常成功的体察了这些渴求,并且不失庄严地化解着这些渴求。

上一篇:《告别娑婆》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怪》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