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读后感精选10篇(8)

  至于新教的“天职”观念其重大意义是在基督教由出世转向入世的这一修为路向转换上凸显的,宗教信仰得与职业身份得以平衡,将信仰化作工作的动力,身心矛盾之统一确是一大创举,这也是基督教面临新的时代形势所不得不作出的明智妥协,但这对于入世的儒教而言并无意义。中国的儒道二教互补性的满足了人们出世入世的需求,尤其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张力实际成为士人的心理图构,尽忠职守对于中国人是不言自明的义务。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并不能略过中国整体所处的时代阶段和社会形态,中国严密的中央专制集权政体和私有产权制度及法律保护体系的缺失并不能全归之于儒教,因为其他文明虽未受儒教影响但在政治和法律形态上与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些只能说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特征,西欧的特殊性也是因系列的偶然因素才从传统社会的普遍形态中发展起来的 。探究特殊性当然无可厚非,但持之以挑战普遍性则过于偏激。

  从中国的经济史观之,儒教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中国在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经济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儒教之作用不可忽视,但确实未能刺激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尤其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精神恐怕更是难以由儒教所创生的。但儒教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其包容性和延展性确有丰富的资源能够适应并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士子人数激增而录取人数不变,传统的科考之路难以晋身,而商业不断发展,最终使越来越多的人“弃儒就贾”,最终形成了“士商互动”的格局,并推动了儒学转向 。王阳明即有“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说法,贱商思想在16世纪也开始松动,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晋商、徽商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儒教思想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视。而20世纪50年带以来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起飞更是直接挑战了韦伯“儒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无论是韩国、日本还是新加坡、台湾都不讳言儒家思想对其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儒教作为丰厚的思想资源对现代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无可怀疑的。

五、关键所在:宗教改革

  其实正如韦伯所承认的一样,“不论是哪一种宗教,只要没有经过宗教改革,就不能产生现代意义的理性资本主义精神” 。所谓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种传统宗教资源基于现实需要的创造性转化和主动调试,即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去魅”而实现理性化以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经程序。这个过程有快又慢、有缓有急,西方因天主教和新教教义新旧差别很大,又存在着众多利益纷争,并因系列地理大发现推动的商业和价格革命的浪潮,这个转变的过程就难免急促而激烈,中国因缘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封闭以及儒学本身的包容性,这个自明代中期以来的转变缓慢而细微,以至西方人普遍将中国视作静止不变的。虽然难以预料中国在自身缓慢的变化中会创造出怎样的现代性,但走在前面的西方并没有给中国足够的时间。外来的**改变了中国的轨道,生存性危机迫使中国迅速整合资源实现富国强兵,在西方近代思想的观照下,传统思想就被整合进入中国的现代性资源,完成了这个既因应时代要求又推动社会发展的“宗教改革”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韦伯问题”就难免有时空错置的嫌疑了。西欧经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促进是必然的,因为其为资本主义路向上的中间一环,是现代性“去魅”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儒教和道教未能促进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所限,“宗教改革”姗姗来迟,还没有完成这个过程,但并不能因此就将资本主义不彰的责任归咎于儒道教。断言中国是儒教和道教“阻碍”了资本主义,无疑既夸大了其力量,又简化了问题,也未能看到儒教对资本主义经济促进的一面及其蕴藏的潜力。

  《中国的宗教》读后感(五):马克斯•韦伯眼中的传统中国——《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马克斯•韦伯眼中的传统中国——《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这么长,估计也是没有人会看的,发上了只是怕那一天,笔记本丢了,电脑硬盘坏了,找不找笔记怎么办???哈哈……为了整理这篇笔记,我到现在还没吃饭呢,8400多字,不得不承认,马克斯•韦伯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他不懂中文,也不会汉语,这本书是他根据二手资料写出来的,只是他一个宗教系列中的一本,还包括《印度与佛教》《犹太教》等,当然最出名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尽管有些地方因其真正对中国了解有限而有所出入,但你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反正,我是叹为观止,尽管我承认我只读懂了五分之一。

上一篇: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