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的宗教》是一本由马克斯·韦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宗教》读后感(一):一些感想

  中国皇帝代“天”行驶权利,天子代表一种君权神授。但与西方君权由教廷神授不同,皇帝为自己神授。所以西方社会一直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世俗与教权。为了反对教权,世俗需要推翻教廷的理论基础,从而促进了西方现代科学的建立。

  而中国古代,矛盾体现在贵族和下层民众对资源,主要为土地资源的争夺中。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权的斗争。反抗的主体是下层民众,虽然在反抗过程中有知识分子贵族的加入,但贵族的目的不是生存权而是通过借势还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从而得到更高级的权利和权势。

  这点与西方不同,反抗教权的主体是拥有知识和各种社会资源的贵族阶层。因教权的存在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中西方反抗阶级的不同组成,决定了中国的反抗的斗争只会沦为贵族争权夺势的工具而周而复始;而西方,因其领导阶级为了取得斗争胜利而间接发展出了科技革命,从而在无意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中国的宗教》读后感(二):所以我爱张爱玲。

  韦伯的这本书系统庞杂。如果不去细细的梳理,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杨庆堃在导论里面总结的。

  韦伯选择用卡尔文主义作为新教教义的范例。

  卡尔文写到,上帝是如此令人敬畏地高高在上,他乃是超乎所有人类所能祈求与理解的。在此上帝面前,人类孤零零地站着。

  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无助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失,韦伯的见解非常独到且有力。

  儒教相信人可以通过教育和阅读经典的典籍变成一个和谐完美,符合卡理斯玛的人,在预设的永恒守一秩序的世界里,消除掉人与这世界的紧张和冲突,用收获名誉地位和荣耀去证明生命的完成。

  以孝道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氏族文化,人活在一圈一圈的关系中,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差序格局,人被关系消融,依赖氏族,并为氏族而活,是不会有孤独的焦虑和恐慌感的,并且作为一个有德的君子是可以合理处理外界的一切干扰的,否则就是自己的修为不够。

  而中国的各种思想都讲求集体意识,从不讲个人,比如荀子的先祖者,类之本也,百姓作为一个群体活在历史中,墨子的兼爱,也是无差别的爱,孔子孟子仁义,也是将百姓当做一个群体,目的是抽象掉百姓的具体的权利,作为与统治者相对的一个群体,便于统治。中国人对群体的依赖性极大,这些思想的传播厥功至伟。

  二是韦伯在第七章,第十一节,写下的。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是,即使最大程度的功利乐天主义与因袭主义的看法,也无法满足在这最好也不过的社会秩序中对于公道的最卑微要求。在此秩序中所遭受的不幸与不公,被认为是由于个人教养上的缺失或者政府卡理斯玛特质不足造成的,或者根据道教的教义,是犯了巫术上的重大过失的结果。

  因为中国的家国文化几千年来未曾变更,因为传统的根深蒂固,韦伯这样几十年前的结论,到如今我依旧能感同身受。

  无论我遭遇什么样不公平的对待,父母给我的回应永远都是我又做错了什么,而对我大加斥责;我大龄待嫁,成为了剩女,那也一定问题出在我的身上,而对我埋怨怼恨。

  一个人连从父母那里都得不到基本的爱,又怎么可能会从社会其他人那里得到爱呢?

  韦伯在结论里提到的中国人闻名中外的冷漠和相互不信任,是巫术的保留,究其原因,这种看客的心理,是因为我们没有救赎宗教的协同感,因而我们害怕犯错,害怕犯错带来的颜面尽失,所以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卸给别人,私斗是我们摆脱不掉的顽疾,从不考虑社会的荒谬,荒诞,而团结起来,去改变。

  统治者为了维护统一,防止官员结党营私,可以分化官员,制造他们的矛盾,百姓之间,也是尽最大限度的让他们分家,从而获得收入。所以,中国的社会状态应该是表面的风平浪静,下面已是波涛汹涌。为了蝇头微利,便私斗成风,而面对真正应该捍卫的权利的时候,又躲进集体被威权消融掉,害怕出头。

上一篇: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