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围绕“清、拆、管、建、疏、查、打、宣”八条主线,强化工程措施、管理措施、政策措施、改革措施,实施大巡查、推动大整改、促进大提升。改造农贸市场101个、公共厕所172座、背街小巷560条,完成**地面绿化覆盖300余万平方米,拆除违建950多万平方米,规范废品收购站1200余处,全面整治195个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卫生环境,系统治理露天烧烤、占道经营等城市顽疾,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病媒防制、疫病防控等工作,市民对创卫的满意率达到93.5%。

  城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实行周调度制度,建立现场指挥部、巡查督办、第三方暗访和专家评估、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全面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了问题发现、立案、派遣、结案、监管的工作闭环。加强全社会动员,推行河长、路长、楼长、场长、店长“五长制”,组织百万志愿者,基本实现一街路一组织、一社区一队伍。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保障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民心士气昂扬向上。创城从知耻后勇的起点出发,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全市上下都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创城本身。广大干部群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众志成城的斗志、勇往直前的执着、无私奉献的品格,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展现着奋勇争先的精气神、诠释着新时代的沈阳精神。各级干部在矛盾问题集中的创城实践中,磨砺了顽强意志,练就了过硬本领,锻造了务实作风,焕发了奋斗**。这是我们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

  (七)扎扎实实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守住底线、步步为营,不断筑牢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

  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化解政府性债务20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市属国企资产负债率整体降到66.6%。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处置重点企业债务风险、涉众型非法集资风险,对存在股权质押风险的上市公司实施了救助。完善精准调控措施,开展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精准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力度不减、力量不撤,建立精准扶贫管理系统,投入扶贫资金8.7亿元,优选1400余名干部驻村帮扶,巩固扶持已脱贫人口18176人。支持440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将3496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特殊补偿等一揽子政策,大幅减轻了贫困人口看病负担。

  污染防治取得扎实成效。坚持科学治霾、精准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综合实施燃煤锅炉拆除改造、散煤替代、扬尘管控、秸秆综合利用和散乱污企业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5天。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出台全国首个黑臭水体管理规定,新建改造17座污水处理厂,环城水系截污工程投入使用,河流断面水质总体稳定。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7万亩,祝家积存污泥加快处置,大辛、老虎冲积存渗沥液达标排放。

  (八)持续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抓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解决热点民生,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11.9万人,增长22.6%,城镇登记失业率3.1%。开展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惠及企业6700余户。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标准、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持续提高。积极推进退役安置,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实施医疗救助14.4万人次、群众急难救助1.1万人次,孤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失独家庭等困难群体得到妥善照顾。

  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开通住房租赁交易平台,新增租赁住房3.7万套。改造棚户区1.66万套、老旧小区151个、农村危房391户,解决了2300户居民超期回迁和1.7万个家庭办证难问题。全市198个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设老年病科(门诊),新增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新建改造6.86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设施,全市学校和托幼机构实现“明厨亮灶”。在公共机构和350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新增清洁供暖500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高学前教育奖补标准,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200个,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择校热”问题有效解决,中德学院、宝马实训中心等双元培育基地开工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联体全覆盖。市博物馆、帅府红楼群展区等文化项目开工,中国锡伯族博物馆开馆,中国沈阳合唱节、国际钢琴节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评剧《黄显声》等文艺创作精彩纷呈。举办沈阳国际马拉松、“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赛等赛事活动,我市荣获第十三届省运会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沈阳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复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