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启动沈白高铁建设,提升沈阳北站功能,扩大南站综合运输能力。积极推动桃仙机场二跑道项目建设。加快地铁骨干线网建设,9号线通车运营,10号线试运行,2号线南延线和3号线同时开工。推进城市主次干道连接,完成昆山西路与304国道连通高架桥以及长安桥、云龙湖桥接线路工程。继续完善快速交通系统,完成长青街、胜利南大街、沈辽路快速路工程,实施浑南大道快速路、沈康高速连接线建设工程。

  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统筹地上与地下、兼顾新城与老城,新建70公里、改造185公里燃气管网,改造300公里供水内网、40公里供热管网。实施盛京500千伏枢纽工程和滂江等8处220千伏区域电源点建设。完成大伙房输水配套西部净水厂二期工程,推进辽西北供水配套工程。继续开展排水防涝工程,新建改造肇工街等7大排水系统、龙王庙等7座泵站,对54处积水点进行排涝除险,对浑河城市段进行堤防加固。着力解决停车难、行车难问题,新建盘活15万个停车泊位,打通12处梗阻路段,启动8处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新建15处行人过街设施。新开调整公交线路20条,新增更新公交车380台,进一步提高公交分担率。

  完善创城长效机制。坚持创城工作标准不放松,坚持每周调度、巡查督办、第三方暗访评估等工作机制。不断深化网格化管理,进一步落实“五长制”,持续巩固市容环境整治成果。深化环卫扫保市场化改革,推动基础设施、市政公用等领域政事**、建管分离。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市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建共治共享良好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加强城市设计,做好城市街道、建筑和城市色彩控制引导,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物化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重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充分利用老旧厂房拓展功能空间,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历史遗迹复原复建,抓好盛京皇城改造、北大营抗战陈列馆建设等重点文化项目。推动老龙口酒文化一条街等老字号街区建设,打造集文化遗产传承、辽沈风貌展示、品牌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客厅”,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九)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推进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沈阳。

  强化污染治理。着力“巩固气、突破水、治理土”。努力改善空气质量,持续整治“煤车尘炉”和挥发性有机物,争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再提高1-2个百分点。加快水体治理进度,推进辽河、浑河、蒲河、细河、北沙河等河流超标断面整治。推进东部、南部、白塔堡等污水厂新建扩建工程,抓好雨污混接整改工程。加强土壤治理修复,确保祝家积存污泥全面解决,大辛、老虎冲积存渗沥液处理按期完成。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危废处理能力,确保大辛、西部、老虎冲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

  加快生态修复。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强化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推进卧龙湖生态区和辽中蒲河、法库獾子洞、康平辽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提升辽河、浑河等重点河流生态功能,实施两岸生态封育、河口湿地建设和拦蓄水工程。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战略,落实轮作休耕制度,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沙化土地治理修复。完善“三环、三带、四楔、南北绿廊”绿地系统,实施人工造林15万亩。

  发展绿色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强节能减排。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农业节水行动,推进绿色工厂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精装修,提高清洁供暖比例。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变“轻”、产业形态变“绿”。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制定实施冰雪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滑雪滑冰场馆设施改造建设,积极开发冰雪旅游项目,办好国际冰雪节、百万市民上冰雪等文化旅游活动。

  (十)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民生。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切实解决好社会关切,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争取吸引1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工程,帮助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