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一本由方勇 李波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荀子》读后感(一):内容不错,书么。。。
一向是很相信中华书局的,国学典籍一般都买中华书局的。
先谈优点,书确实不错,装帧、排版、纸张的质量都属上乘。
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我们读书读的是内容,这是最主要的,我开篇的《劝学》没读完,就发现问题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后面少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个字,我勒个去。。。经楼下提醒,发现有注释,解释说是版本原因,这一句没加进去------那你就找个全点的版本嘛。而且既然原文没有这句话,那译文里你放上这句话的翻译干嘛?要不一并删掉,要不就也来个注释。
《荀子》读后感(二):取其精华
多数章节我觉得不是我等小民要看滴,治国之道为王之道神马滴真的轮不到我等摆在黄昏路边摊上大甩卖的小白菜来操心。
所以,劝学、修身、不苟等几个章节是重点,其余的,走马观花之,足矣。
另外觉得,荀子是一个很喜欢讲大道理的人,可是这本书呢有太多“道理”了,很多时候看的时候会想道理是对的,可是怎么做到呢?作为不怎么聪明没什么天赋智慧的人,很想看到一些落实的道道儿呢,很多地方希望看到老先生指点出具体落实的方法或者给出些案例。
对于圣人君子,知道了道理就可以不出错。
对于我等庸人来说,“怎么做”更胜于“做什么”。
不过,劝学一篇实在是值得去背诵的朗朗上口的。
《荀子》读后感(三):从荀子的性恶论到韩非的尊法去儒
读《荀子》最大的感触是“矛盾”,可以从荀子诸多前后矛盾的文章中感受到先秦知识分子内心的煎熬。春秋战国,天下无道已久矣,就连孔子自己都感叹“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吧”,孔子后二百多年,仁义大道仍无法使天下和平,知识分子追求大道的决心产生动摇。再加上商鞅辅佐秦孝公,烧《诗》《书》,用酷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的军国主义方便之道让秦国变强,虽不得善终,但确实给了知识分子启发。虽然从秦缪公开始,秦国就让活人陪葬,走上了反礼义的残忍之道,但是只要能统一,结束战乱,别的都可以不管了,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近现代学者将荀子归类为儒家,总结他的思想是“儒法并进”、“隆礼重法”,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我想从荀子理论中矛盾的地方入手,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会教出韩非(法术)和李斯(权术)这样的学生,以致最终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提供了理论依据。
儒家的核心应该是敬天道(天命),顺人道,鼓励读书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正心,修身,以达到向善,爱仁的目的;性恶论的核心是正视人的欲望,以我观物,以心控制五色五味,已经没有明确的爱人和向善一说,天下无道已久矣,人的本性就是小人,向善太难,能使人不作恶已是大善。荀子的性恶论非常重视人的欲望,认为满足人的欲望是顺应自然。是既要满足庶民的欲望,更要满足君主的欲望,并且要让欲望达成的君王,一个浑身冒着热气的金主,成为庶民的理想和方向。认为清心寡欲,刻意的俭朴不是君子之道。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只要隆礼重法。当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荀子或许不知,或许是知道了故意而为之,这从《正名》中阐释何为“己为物役”可见一斑,荀子提出凡是不喜欢仁义大道的(君主),必然喜欢物欲,这应该为李斯辅佐秦始皇和秦二世,投其所好,助纣为虐提供了方法。
在荀子的理论中君子“正心”以达到澄明的状态,心静如水是为了分辨是非,去伪存真。“存真”既不是老庄的灵魂出窍遨游太虚,也不是苏格拉底的抛弃肉体进入哲学的思想圣殿,更不是孔孟的仁义大道,而是正义战胜邪恶,大道兼并小道铲除歪道,唯君主道独尊,由此达到忠君的目的,他的方式就是隆礼重法。唯礼乐、法术可以正名。礼乐是确认等级,正名是为了统一思想,所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惠子、邓析的“山渊平,天地比”,墨家的“非乐”“尚同”,等异端邪说简直是岂有此理,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违法的地步,在理论中强调要禁止其他学派的思想传播,这恰恰是荀子背离中庸之道的标志。中庸崇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虽有玄之又玄,怪诞的行为违反礼乐传统,但可以宽恕。因为儒家礼乐的核心是通过区分等级而敬天道(天命),顺人道,而荀子是去天道尊君道,礼乐变成了繁文缛节和君主的思想统治工具,当荀子主张不能宽恕,要严令禁止有违礼乐传统的思想时,其实就已经为韩非的“去儒”,独尊法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一篇:《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创意的秘密》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