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P483
75. 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P489
76. 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P489
77. 是故君子少思长而学,老思死而教,有思穷而施也。P494
78. 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P502
《荀子》读后感(六):荀子性恶论的审视
摘要:人性观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最早是因为孔子在《论语》中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观点。就这一个问题,荀子和孟子分别提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两者虽然表面不一样,其实并不冲突。本文将对荀子的性恶观做一个具体的审视,指出荀子对人性恶的论证过程以及论证的困境。最后则是对荀子人性观的当下意义的阐发。
关键词:荀子 儒家 人性论
关于人性的争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多变,所以我们才会对其有如此多的争论。就这一个问题,在儒家中也有不同的观点,孟子与荀子两者的观点通常被成为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典型。本文将首先分析在荀子之前的孔子与孟子是如何认识人性的,然后梳理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的,并对荀子的人性观做一个评述,最后则是对荀子人性观对当下意义的阐发。
一. 孔子与孟子的人性观
孔子早就有过对于人性的论述,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性格是相近的,但是由于后天的学习而差别逐渐变大了。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这一个问题上的两个观点,一是他认为人性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不管是善还是恶,人与人之间人性的差别不是很大。另一个则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别是后天的原因导致的。孔子并没有对于人性是善还是恶有一个准确的描述,但孔子承认存在善良的人和恶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言的君子与小人,并且也注意到了后天的影响,所以孔子也强调后天的学习。
这个问题在孟子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被称作是“亚圣”的孟子在人性观上提出了性善说。《孟子》一书中提到了人有“四端”的观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通过这一段话,我们能够理解孟子的性善观。孟子他认为人是有仁义礼智四端的,这是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只要是人都存有的东西。他通过人的一些本能的行为来经验性地论证他的性善观,他在这里举出了一个例子,假如有人看到一个孩子掉入井中,他本能地便会选择伸出援手而不是袖手旁观。由此他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在这里被他看做是人独有的、不同于禽兽之处,并且他认为人性虽然有仁义礼智四端,但是依旧需要扩而充之才行。而这是与荀子的人性观是不同的。
也正是因为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观上的冲突导致学术观点的不同,很多人将两者视作儒家的两端。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中就提出,孟子对孔学的发扬只要在“内圣”,那么荀子则主要是“外王”。之所以会有这样两种差别就在于两者对于人性的认识不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 里面,把荀子认为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派,但是他反对将荀子的思想看作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他认为用孟子来代表儒家的左翼,用荀子来代表儒家的右翼过于简单了。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点。而劳思光则直接将荀子的思想看成是“儒学的歧途” 。认为荀子倡性恶而言师法,盘旋冲突,终堕入权威主义,遂生法家,大悖儒学之义。
上一篇:《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创意的秘密》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