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本真性之源
本真性发端于道德重音的移位,道德内部声音被道德感受所替代,道德感受具有独立的和决定性的道德意义。
卢梭首发此变,我们的道德解救来自恢复与自身的真实的道德接触。“存在之感受”
本真性的异形:(卢梭)自觉的自由:当我自己决定什么东西与我有关,而不是被外部影响所左右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
本真性的发展,(赫尔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到的做人的方式。(度衡measure)
5、不可逃避的视野
与一个比接受任何道德要求的人争论对错,就像与一个拒绝接受我们周围的知觉世界的人争论经验事物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人类生活的一般特点是其根本意义上的对话特性。语言描绘了我们在我们文化中的处境。
(a)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纽带的要求(b)任何种类的、来自多于或异于人类欲求或渴望的东西的要求而言,选择了自我实现的那些模式是自拆台脚的,这些模式摧毁了实现本真性的条件。
事物具有重要性是针对一个可理解的背景而言的(视野)。
差异、多样性的修辞发,处于当代本真性文化的核心。
柔性相对主义隐含地否定了一个预先存在的、有关重要性的视野的存在,而在这里,在选择之前,某些事物是有价值的,另一些有较少的价值,更有一些事物根本毫无价值。
本真性是不可能以瓦解关于重要性的视野的方式得到捍卫的。
6、对认同的需求
对本真性的另一个核心批评,它鼓励了对自我实现的纯个人理解,这样使得人们进入的种种联合体和共同体,就其实质而言,成为纯粹工具性的。在更宽广的社会层面上,这与任何对一个共同体的强承诺是对立的。尤其是,它使得政治公民身份,及其包含的对政治社会的义务和忠诚的含义,越来越成为边缘性的。在更本质的关系观的上,人类关系应当有利于个人实现。
两种社会存在的模式:第一种建立在普遍权利的观念的基础之上,也是柔性相对主义的基础,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成为自己。其次,这种文化着重强调私人领域里的关系,特别是爱的关系。
两个变化使得当代对同一性(identity)和认同的全神贯注成为不可避免的:(1)社会等级结构的崩溃。旧时荣誉是一件偏爱的事,当下的荣誉实在普遍和平等的意义上使用。
差异本身,不能作为平等价值的基础。
7、滑向相对主义
自恋主义文化实践着一个它正在全方位堕落于其下的理想。
在某些场合人们奋力去定义一个脆弱的和冲突的同一性时,忘却这些约束似乎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某些思维和感受方式可能促进了社会变化,但是,当社会变化(新政治形势导致的新经济生活模式)在巨大的范围内发生时,它能够加固这些思维感觉方式,并使得它们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
它们倾向将满足感集中在个人身上,使得他或者她的周遭人士成为纯工具性的(社会原子主义);它们倾向将满足感仅仅看成自我的,忽视或者弱化来自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志向之外的要求(人类中心论)。
流动性加固了社会原子主义。技术统治、官僚统治加固了原子主义。工具立场滋生了人类中心论。
第二个滑落对所有重要性视野的否定。(尼采、德里达、福柯)
艺术是这一过程的一个反映,艺术与美的特殊性不再按照实在或其描绘方式来定义,而是通过它们在我们身上激起的种种感觉,一种特殊的、有异于道德或他种愉快的感觉来辨别。
康德:美涉及一种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不同于任何欲望的满足,甚至不同于形成道德优点的那种满足感,事实上, 它是一种自为的满足感。美给出了其自身的内在实现,其目标也是存在的。
本真性在上两个世纪以种种形式被定调为与道德要求针锋相对的发展过程,本真性涉及原发性,它要求对惯例的反叛。通常理解的道德,明显的包含压制我们的许多基本的和本能的东西,压制我们的许多最深和最强的欲望。所以,本真性与道德对立起来的一个追寻本真性的路数发展起来。
当代本真性变异的形式是:忘记一整套对本真性的要求,而唯一地关注另一套要求。
本真性(A)涉及(1)创造、构造以及发现(2)原创性,以及频繁地(3)反对社会规则,甚至潜在地反对我们当做道德的东西。
上一篇:《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被禁锢的头脑》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