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性的伦理》的读后感10篇(11)

  第三个隐忧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退回到自己的私人天地之中享受,不愿意参与公共政治,而造成一种权力的家长式专制。之所以会这样,泰勒说这是因为个人主义会引发自我关注的现象,从而疏离公共领域,对那些自我之外的问题和事务漠然置之,造成一个无可控制的政治官僚权力。泰勒说,危险不在于专制,而在于个人主义引发的分裂,人们不再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目标,而最多结成小群体。我认为泰勒在这个问题上弄错了。实际上,历史的发展,必然是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因为,集体主义是一种环境或生存条件hostility的产物,所以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必然走向个人主义。这种解体不仅发生在国家层面上,还发生在家庭层面上。传统家庭的解体是一种必然。但是,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特征,我认为这和Anderson的长尾理论有关,即有一种hang loose的大群体,或说munity,然后其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次级munites,构成一个成国家或联盟或地球大群落之下的无数小群落。泰勒哀叹,整个社会在解体。解体就对了。社会在什么情况下凝聚性增强?在存在外在威胁的情况下。所以,政治家不遗余力宣扬仇恨理论,宣扬外国威胁论,就是搞的这一套玩意儿。泰勒的害怕是,人们的个人主义导致相互分类成碎片,然后无法面对整个庞大的国家和官僚,养虎为患。泰勒的这个想法非常粗糙。可以看到,是经济发展或物质繁荣带来了个人主义的增强。在专制国家也可能,在民主国家也可能。在专制国家,是不是经济发展以前比经济发展以后,人们更关心政治?人们更有办法面对专制国家权力?这个问题看上去相当复杂,如果以发展30多年以来为例,个人主义增强,是否整体更不关心政治了?真的好复杂,一则人们在物质状况改善的状况下对政府的容忍度是高的;二则人们对政治的谈论并未减少,不过受宣传的引导可能更多谈过world affairs,或批评度降低;三则出现一些在这种环境下既得利益者,他们或者避开政治,或者维护当前制度;这个问题实在困难,等我再读点书再说。

  《本真性的伦理》读后感(十):《本真性的伦理》读书笔记

  重读此书,觉得Charles Taylor虽然是在一种较为粗线条的脉络中梳理现代性的背景及构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行文足以窥见其深厚功力,Authenticity本是一个存在主义老生常谈的议题,但其显然有遁入“唯我主义”的倾向,海德格尔那种人与世界的相互维持就是这么一个案例:为了反形而上学的“唯我论”却反而从存在论的根基上把这个主体给巩固起来了。Taylor以一种当代分析哲学、伦理学的视角把这个问题做了更为政治化的分析,忠实于自我的Authenticity之诉求并不一定得导向空洞的自我沉湎与放任,本真性理想之捍卫需要在一种“视野”下进行,单单选择本身并不能成为价值,正如在社会层面差异本身无法成为认同的价值基础。最为精彩的是,他对本真性理想的可能倾向网络中那种微妙惊险的复杂关系之梳理颇具洞见,本真性理想需要捍卫,却是要十分谨慎的,因为一不小心就有跌入此一理想之反面的危险。这在个人与社会层面均是现代人的生动描摹。

  【1.三个隐忧】

  第一个是【个人主义】:宇宙秩序中的那种Great Chain of Being过去将人们固锁在给定的地方,“一个正好属于他们、几乎无法想象可以偏离的角色和处所”(p3),借助于怀疑这些秩序,现代自由得以产生;但是,这些秩序限制我们的同时,也提供我们以意义,社会的礼仪和规范并不限于工具性的意义,“对这些秩序的怀疑被称为世界的‘去幻’(disenchantment)。有了去幻,事物就失去了它们的一些魅力”(p3)。托克维尔、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把这表述为生命的英雄维度的失落,“人们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p4);而目标的丧失是与一种【狭隘化】相联系的,“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与之相联的是变态的和可悲的自我专注”(p5)。

  第二个是【工具理性的主导性】,将旧秩序扫荡一空已经极大地拓宽了工具理性的范围,“一旦我们周围的创造物失去了它们赖以在存在之链中获得地位的意义,它们就可以被当作我们的计划的原材料或工具”(p6);马克思和韦伯(“铁笼”)等人已经探索了这种【无人情味的机制】。泰勒声称,“这些强劲的宿命理论是抽象的和错误的。我们的自由度不是零”(p10)。

上一篇:《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被禁锢的头脑》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