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从“我不干了”到“愿乞骸骨,卸甲归田,含饴弄孙,以尽残年”的过程,就是“挣钱糊口”到“做稻粱之谋”的过程,就是一个仗着简洁而逐渐铺张乃至浪费的过程。所以,中国人在文学上可以说占了别个民族的便宜,渐渐地发展出了格律整齐的各种古代诗歌,发展出了繁复瑰丽的骈体文,发展出了数不胜数的典故,最重要的是,这些典故不仅用在文学作品里,而且不动声色地化为人们的日常用语而令其不自知。而多音节语言却几乎天生就有这个障碍,中国人用四字典故,发的是四个音,文字占用的空间是四个格,但一个四字典故表意构成的曲折程度却非任何多音节单词所能比。多音节语言如果想要具有同样的表意构成,就得像一个德语复合单词一样长了。所以几乎是天生地,西方的诗歌无法做到像汉语古诗歌一样将格律笼罩到每一个发音。多音节语言也可以很简洁,甚至就外观的表意最小单位来说比汉语还少,例如拉丁语就能够通过词尾的屈折变化,用一个词完整地表达人称和时态,但是,就发音的时间、书写所占用的空间而论,它仍然不及汉语简洁。
所以可以说,正是汉语理想形态的简洁造成了汉语实际形态的铺张,而西方语言在实际形态上却表现出了汉语所不及的简洁,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美国人平卡姆就写了一本《中式英语之鉴》来教中国人如何写出标准的英语句子,在作者看来,中国人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不必要的成分过多。作者应该知道的,这些在英语里多余的成分,在中国人的现代语言里却是必须的,而中国人也并不觉得累赘。要是让现代西方人来逐字直译“愿乞骸骨,卸甲归田,含饴弄孙,以尽残年”,他们估计要疯掉,西方诗歌里倒也不乏这种极尽铺张之能事的句子和段落,然而中国的古人连公文都是满篇典故和韵律的骈体文,简直叫西方人徒唤奈何吧。
中国人的这种对语言的铺张和浪费到明清大概是达到了顶峰,标志就是奏章公文都用骈体文。发展到顶峰之后,就有人要用简洁的白话文来取代它。白话文一开始还似乎没那么多负担,能够轻装简装地服务于交流。岂料中国人有着“流毒无穷的聪明”、几千年语言的沉淀以及最要命的铺张浪费的恶习,白话文运动才一个世纪不到,现代汉语又变得繁复了起来,然而未见得有多美。
《翻译的基本知识》读后感(五):《翻译的基本知识》笔记摘要
一.岂有此理必有误
钱先生爱举例,不爱讲大道理。一百来页的文章全是案例干货。
比如先生讲逻辑对于翻译的重要性时举例,《水浒》第七回说:"土炕上却有两个椰瓢,取一个下来倾那瓮油来吃了一会,剩了一半。
赛珍珠译:"on the brick bed were two cocoanut shells.He took one and dipped up the wine with it and drank half of it."
钱先生评析赛珍珠译文逻辑硬伤之处二.批评的和实用的
从事翻译的人,必须通晓两种文字,他对外文必须是批评的,而对本国文的知识,就必须是实用的。
钱先生又来举例,"use zip code numbers"如何翻译?
我们知道zip一字为用拉链拉紧或拉开,如果按这样翻译上述句子便是"采用拉链的暗号电码"。从批评的眼光看,实在是不够明白。
先生后查资料获悉此处的zip为zone improvement program的缩写好好利用当代网络资源,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翻译。
三.首先要了解原文
1.在着手翻译之前,必须彻底了解每一字句的含义。
先生对于细节的把控令我敬佩,此处以"landed"一个动词举例。
钱先生讲如何彻底读懂句子2.字句以外的含义
有些英文句子,我们就算都知道每个词的含义,但有时候也不能决定它的意思。这是因为英文是种含糊的语文,要想真正了解单靠语文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加以理智的判断。有些像语文中的歧义句。
例如:
They were entertaining women.
a.他们在款待女客。
.她们是女招待。
I found him out.
a.我找出他来了。
.我发现他不在家。
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
3.找出典故的来历
英文中常用的典故一般来自圣经和莎士比亚的剧本。
钱先生又来举例,一位大学教授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还讲得意犹未尽,看着学生们准备收拾收拾走了,先生说了句"wait just one minute,gentleman.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eat."嗯?是要再向学生进几句珠玉之言吗?但教授此时应该说句气话才合乎常理。
上一篇:《当初印象》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城与城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