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城读后感10篇

  《城与城》是一本由(英)柴纳·米耶维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与城》读后感(一):有趣的设定,平淡的故事

  设定很赞,很有吸引力。对于“禁忌”的细腻描写, 和政治隐喻、反讽的效果,都非常棒。

  但是故事本身趣味一般,特别是案件的真相更无趣。读者本以为能看到历史夹缝中的那个谜之城市,结果结局和你说,不过是假的。用高光的幻想和序曲勾人,结果到头来说,完事啦,骗你一下,现实比幻想平庸琐碎。所以雷声大雨点小,很难让人被众多铺垫勾起的期待得到满足。

  其实《地疤》里也有这种苗头,很多设定非常有吸引力,但是故事本身很平淡。没有很大的故事上的吸引力,也没有情绪上的感染力,所以让艺术**力削弱了很多。结尾也是戛然而止。

  《城与城》读后感(二):华丽的设定,老旧的故事

  书中有两座城,两个谜。

  前半段主要用于确立贝歇尔与乌库姆这两座城对立共存的合理性。这种设定,无疑让人想起既是贵妇又是女巫、或既是杯子又是人脸的那些错觉画,端看观者如何选择关注点了。但在书中,这种对比放大到了整个城市的一切众生,显得更为壮阔瑰异。如此反常识的环境,当然很容易吸引读者亦步亦趋地跟随主人公博鲁破解谜案的脚步。

  书的后半段,与巡界者和奥辛尼相关的两个谜终于渐渐揭晓。但可惜的是,之前辛苦建立的神秘感也随之消散。巡界者隐身于市和补充人员的秘密都很容易猜到,相应地,也算合理。但第三座奥辛尼的谜底却显得太过俗套。不是说巧取豪夺、谋财害命的事情不值得写,但放在交错之城这种设定里,却有一种“我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这个”的感觉。双城的对立并存本可以引发一些有趣的伦理或社会问题思考,始终也没能出现。推敲起来,这大概因为米耶维本来就不是擅长空想社会实验的小说家吧。

  另外一篇书评说,本书从一桩看似普通的谋杀案开始。最可惜的是,这还真是一桩普通的谋杀案。

  《城与城》读后感(三):人类为什么要互相伤害!

  对故事本身,想说的话韬子老师说得差不多了(http://book.douban./review/4886898/),我只是简单说几句吧。

  作者构造了一个(两个)迷离的城市,他们共享同一片土地却彼此视而不见。明明处于同一片地域,但两个城市的人使用的语言、走路的方式、建筑的风格、食物的味道都截然不同。而如果你在一座城市出生,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去往另一个城市确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不止是繁琐的手续,更重要的是行为。

  整个城市都是荒谬的,这确实让人联想到韩松或者卡夫卡,而在城市里的人呢?他们习惯了这种分隔,如果你在贝歇尔的大街上开车,你会无意地忽视那些乌库姆的车辆——因为这是你的习惯,这是你从小接受到的训练,忽视另一个城市——但是实际上,你要避开的是那些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车辆。而如果你前往乌库姆,你又得忽视贝歇尔。

  相对于这两个城市的外人,以及“巡界者”,他们能把握到两座城市的分隔并遵循或维护着这种分隔。但这种分隔是如何出现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故事借用一名巡界者的口,说出了:隔开两座城的并不是若有若无的巡界者的监视,而是两座城的人。

  分隔人的终究是人心。两座似乎并不敌对的城市,因为互相忽视,产生了比互相敌对更荒谬的结果。而故事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贝歇尔有一座餐馆,餐馆里有提供清真食物的柜台,也有提供犹太净食的柜台。似乎不共戴天的犹太人和穆斯林在同一屋檐下就餐,让他们能够如此亲密的依旧是他们的心。

  不过对距离的失控终究导致了灾难。贝歇尔和乌库姆的市民从来没有试图去接近或者了解对方;而外面的人想要近距离地观察贝歇尔、乌库姆和奥辛尼,但是这两座城市,还有巡界者,就会抵抗这种过于近的距离。这也许并不是为了隐藏什么,只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对外界善恶难辨的势力的抵抗。

  在刻画诡异扭曲的贝歇尔和乌库姆的同时,作者却时刻没有忘记把这两座城市勾连入我们的现实世界:一党执政,虽然过去贫穷,但正在高速发展的乌尔姆和总被拖住后腿多年没有经济进步的贝歇尔,还有遥远的美国加拿大——也许我们可以找出这与我们的现实世界的对应呢。作者可是正经八百的欧洲社会主义左翼。

上一篇:《翻译的基本知识》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