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于作品的结尾,没错,这只是一桩普普通通的谋杀案,而终极Trick也不过是卷进了一个国际企业之类的影子。但这场谋杀的动机是什么呢?是遮掩奥辛尼并不存在的事实?那创造奥辛尼的神话并进行调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书中也给出了解答,那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满足好奇心就能搞出人命来,就能欺骗无数……呃……该怎么形容呢?
之所以结尾这么无力,大概是因为米耶维把要说的讲完了,故事却还没完。我对这部作品唯一的不满就是没有解释贝歇尔和乌库姆最初分隔的缘由早期的历史,因为对我来说这才是这本书的终极谜题——但仔细想想,虽然故事算是尚有缺憾,但是这本书还算是是完整的。
http://.douban./note/482359073/
《城与城》读后感(四):《城与城》——荒诞又真实的城市寓言
小说以一起看似普通的谋杀案开始,但紧接着故事却进入了不同寻常的背景和轨道。这起谋杀发生在一座奇特的城市——或者说两座奇特的城市。
贝歇尔与乌库姆,同一地理位置上的两座城市国家,语言文字、政治组织、经济水平均不相同,却互相交错融合,又对对方视而不见。两座城市的居民很可能居住在隔壁、到同一幢大楼里上班、每天途径一样的路线,却不能对视、不能交谈、更不能碰触,否则就会被判为“越界”,将有“巡界者”从暗处现身,处以严厉的惩罚,而越界者自此便会消失无踪。
两座城市居民们如若想交往,便必须通过一处官方边境口岸。人们从一座城市通过口岸到达另一座城市后,很可能去的地方本就是出发的位置,却已跨越国境。
小说主人公博鲁因为处理谋杀案,不得不进入另一座城市,却陷入越来越多的阴谋之中。而隐匿在两座城市中的第三座城市——奥辛尼的传说渐渐浮出水面,随之而来的还有神秘的、能在两座城市间任意游走、权力超越城市法律的“巡界者”组织。
谁是凶手?奥辛尼真的存在吗?巡界者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些疑问伴随着博鲁的调查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小说最后,凶手被绳之以法,但关于第三座城市与巡界者,仍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存在。在调查过程中,主人公博鲁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变,那些从小就被灌输的有关边界的教条受到怀疑。而在小说结尾,边界教条的破坏者博鲁却又成为了教条的维护者。
小说中双城的设定与其说是科幻,倒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将现实中的政治、宗教、民族、国家等层面上的意识形态冲突放置到一个非常极端的、悖论的情况下,来思考法律、道德与人性的变异。
从这个角度看,《城与城》更类似于《1984》、《城堡》,而非那一类展示技术文明的科幻小说。这也正是小说独特和优秀之处。但这也并不是说《城与城》就完美无缺。凶手的作案动机与案件的精密、庞大相比有些说服力不足,与同为伪造历史的小说如《傅科摆》等相比显得要单薄一些。
《城与城》更像是一则寓言,最荒诞的与最真实的交融在一起。我们看着双城的故事,实则看到的是现实。故事中文化、政治上的种种冲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我们身边。曾经的东西柏林,现今的南北朝鲜,以及所有多民族宗教混杂的城市何尝不是双城的某一面。而我们这些读者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双城的居民。
2015-10-29补充
奥辛尼的传说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重要,读者完全可以再架构出第四座、第五座隐匿城市。
这就像站在两面平行的镜子中映照出来的无穷影像,最真实的只有镜子中间的那个人。《城与城》的故事中,真正人们所生活、所居住的真实的城市也只有一个,贝歇尔与乌库姆已是人为撕裂开的两个影像,而奥辛尼只是更多一重的反射。
巡界者否认他们是奥辛尼,可以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与奥辛尼又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个词语的玩笑。巡界者、贝歇尔、乌库姆虽然互相抵制,但其实每个人都清楚,他们的存在正是依靠这种人为的边界约束,两座城市能够存在正是因为其中居住的每个个体的自我审查。
如果我们离远一点儿,就会发现,贝歇尔/乌库姆的故事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像。我们以各种名义人为的设置规约、设置边界,然后进行自我审查和对他人的审查。而很多时候,我们审查的目的仅仅是维持这种边界。审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继续审查。《城与城》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读者认识到这种悖谬。
上一篇:《翻译的基本知识》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