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精选10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由马克斯·韦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我们能向资本主义学习什么

  在天朝强大的宣传机器的洗脑下,资本主义一向是贪婪、自私、功利的代名词,而社会主义则代表着奉献、无私、以及博爱。我一直都想问:资本主义真的一无是处吗?韦伯的这本书告诉我,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勤俭节约,是辛勤工作,是戒奢戒糜,是誓死捍卫个人合法所得。或许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它演变为功利主义,但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并引以为鉴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二):观念左右历史

  近来在读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的基本观点开创了一个有别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学传统的社会学新疆域。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从中学直到大学一直有意无意地被这种观点所引导。其内在的原因也许很复杂,但无可怀疑的是,中国近代的生产力落后对于中国人思想上的影响。即使在意识形态最强烈的五六十年代,其最初的出发点仍然是提升生产力。比如,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超英赶美,等等口号的提出,其潜台词就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落后,亟待提升和超越。这种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也可以解释许多历史现象。可是,它显然忽略了文化背景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韦伯的著作,就是从比较不同文明的宗教思想对文化、经济的影响,来阐释历史。除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也分别著书对中国和印度的宗教进行了分析,分析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文化根源。我们可以暂时不去评论他的结论。可是,他的这种研究历史和社会的方法,显然是值得探讨和借鉴的。众所周知,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当我读现当代的许多历史和社会研究著作时,都可以隐约看到韦伯的影子,如亨廷顿的《第三次浪潮》。

  反观中国的近代史,观念的改变实际上左右着中国的命运。这一点,甚至也可以从《邓小平改变中国》这本书和近六十年的中国历史获得印证和启示。这种视角也许有助于解释从李鸿章、康梁、孙中山,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时代,中国蜕变的内在逻辑。请注意,我并不认为,这种视角可以马上得出结论。实际上,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对之前的历史进行解说时,必然产生不完全相同的结论。也许,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方法论才是最需要重视的东西。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三):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率先在中国产生?

  如果去掉资本主义官方意识形态的贬义性,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效率主导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形成需要几个因素:

  一、分工

  中国的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最大的分工为家庭内部的男耕女织,基本柴米油盐就都保障了。但还是有手工业者,如:木匠、篾匠、银匠等,这种分工如果要促进资源效率提高的话,出了技能本身提升外,专业工具或设备的发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工技能提升是有极限的,而工具的改进却没有。然而在这里碰到一个问题:中国手工业者对外人传授技能一般要“留一手”,特别是对于外人。并且传授的方式是口传心授,很少用文字的东西记载下来--------这样使得传授的知识一方面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传播的地域也受限制,最终限制了高效率工具的产生。

  二、市场的扩展

  “一个便宜三个爱”是商业的“金规则”,这个规则告诉我们成本的重要性。如果要赚更多的钱,即便生产效率提上来了,销量要随即跟上才能相促进。对于小农户,单户的购买量是有限的,要卖更多的东西,需要走到更远的地方,覆盖更多的村落。而儒家文化的“父母在,不远游”,限制了市场的拓展。

  三、地位

  儒家文化对于商人是贬低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考科举做官是最有面子的事。按照辜鸿铭的说法,中国的宗教是祖先,光宗耀祖的事,按西方的说法荣耀上帝的事,出资给祖先建祠堂、挂牌匾都不算最荣耀的。最能使祖上添光彩的是中举,借另一尊更高的神(即皇帝)来分封你的祖先。即是说无论如何富有,商人不能取得尊贵的地位。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商人有未免不是一个打击。

上一篇:我的影的集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白银时代》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