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唐代的俗文学的兴起,一方面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为宋代以后的通俗小说和戏曲的发达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世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乃是通俗小说和戏曲。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代诗歌的重视自我,主要是赞美自我的价值、尊严,勇敢地抒写自己在现实中的感受,歌唱自己所认为的美,倾诉个体生命流逝的悲哀等等;而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诗歌的重视自我,却有了一种新的倾向:显示个体与群体的疏离。
中、晚唐的优秀诗人的个人特色更为鲜明,李贺、李商隐等式尤为突出的代表。另一方面,由于与群体的疏离,纯粹个人的东西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爱情——个人的**——在诗歌中越来越显赫。
第一章 文学分化的开始与中唐诗文
我国文学在中唐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大致说来,一方面是在传统的诗文中两种倾向并峙:注重自我、追求形式的美和注重群体而抑制自我、有时并否定形式的美;另一方面是在传统诗文之外的新的文学样式——通俗性的叙事作品和传奇——的兴盛、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集》(又名《杜少陵集》)“诗圣”“情圣”“中国文学界笃情圣手”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春望》、《垂老别》、《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人重门第,重诗名,追求仕途事业和诗歌成就也就成为杜甫一生的两大目标。
就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而言,其强烈的感情是第一位的,其艺术技巧是第二位的。但杜甫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经验仍然必须重视,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杜甫诗歌在结构上随着情感的波动而跳跃。
2、 杜甫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独特的成就。杜甫的语言尽力向两端——精丽巧致和粗拙鄙俗——伸展,在中间形成非常广阔的空间。
3、 杜甫在意象构造上的独创性。杜诗的意象特征也是向两端——壮阔浑浩与纤巧细微——伸展的。
杜甫对后代的影响:
1、 加强了诗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2、 其对诗歌形式的追求在宋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创作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结来说,杜甫是一位善于汲取前人经验而又富于创造力的诗人。他在诗史上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很多陈规惯例,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对诗的形式进行了更深细的探究,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
元结,字次山,《元次山集》。
韦应物,《韦苏州集》
孟郊,字东野,“贞曜先生”,《孟东野诗集》,《游子吟》,孟郊诗歌中最有特色的是体现其孤独、悲哀及其与环境冲突的诗篇。孟郊实是韩愈诗的前驱。
中世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贞元、元和年间,分化的趋势明显起来了。其代表,是四位著名作家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的理论和作品,韩、柳重在提倡“文以明道”,而元、白强调诗歌的应时与为政治服务。
古文运动首先是一个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文学领域——加强儒家统治的运动。
韩愈,字退之,韩昌黎,韩吏部,《昌黎先生集》,《祭十二郎文》、《送穷文》
柳宗元,字子厚,柳河东,《柳河东集》,《江雪》
古文理论的中心是“文以明道”,处于该中心两翼的,则是对追求艺术之美的文学之文的排斥和对一些适用于更为宽泛场合的一般性文章做法的解说。韩愈认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在韩、柳看来,“道”是凌驾于“文”之上的超特之物,作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道”的统摄人心的力量。至于如何才能“明道”,他们提出的最便捷的方法,是向儒家经典学习,以经书为范本,去体会其中的“圣人之志”。
韩、柳古文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便是贬低以表现美为宗旨的文学性文章的独立存在价值,尤其是骈文的价值。
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从其提出的一套理论看,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实在没有审美积极地贡献,相反地倒是大大贬低了以追求美为宗旨的文学之文的价值,将绝大多数纯粹的文学之文驱逐出了文章领域。而这种理论的影响,随着后来程朱理学的兴起,又逐渐扩大,强化,对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有明显的负面作用。
上一篇:中国的品格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