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痛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2)

  这是一本由简短的文字和痛苦的思想凝结而成的小书。但是我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在一个独处的夜晚或者充实的白日将它读完。我允许自己读读、停停,将那些满溢着哀痛的文字一遍遍反复阅读、咀嚼,我能从他每一则言语不多的日记里感受到他对母亲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但是,也仅只如此。我始终是个旁观者,我只能冷静地看过去。那些文字有着他自身独特、深蕴的含义,它们不需要我自作多情地掺和进去,他们不愿意被我打扰,哪怕我只是善意地想要和他们交流一下。

  巴尔特在11月19日的日记上写下“【身份的模糊。】有几个月,我曾经是她的母亲。就好象我失去了我的女儿(是不是更痛苦呢?我不曾想过。)”我丝毫不怀疑这种突兀出现的,然而纯属善意的意识模糊的现象发生,它完全是有发生的可能性和基础的。极其相似的情况在年初的某个昏暗的黄昏也曾莅临我的意识。那时,我的两个粮油的儿子刚刚复原。之前的一个多月里,两个儿子轮番生病,他们如同商量好了要考验我的承受力一般,先是感冒发烧,然后是例行公事地拒绝饮食,我明明知道这只是长时间用药后的正常反应,却还是在接下来的数日里莫名地恍惚起来。而这种状况,在那个氤氲着雾气的黄昏达到了极限,在思想高度紧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我妄图托着疲惫的意识前行,但是,我恍惚了。我是谁?我曾经想着独自走完这一生的,尽管父母使用了种种非常手段。但是,并不能动摇我的一定之规。那么,现在的我又是谁呢?我想要挖下去,可是,我并不是个足够勇敢的人。所以很快我就让自己沉浸在夜色中,任模糊的意识遁逃无形。

  当巴尔特母亲的死亡作为一个突发的事件闯入他的生活时,他如一个物体完成了一次自由落体运动。他没有任何选择地处于谷底,尽管他曾在11 月30日的日记中表白:“我并不处于哀痛的状态之中,我悲伤。”我能感受到他试图说服自己,从那个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谷底挣扎出来,可是这力量真的太薄弱了,它看上去那么苍白无力。这种挣扎显现在一个刚刚失去深爱母亲的儿子身上太过正常,这种挣扎是让人同情又能够唤醒迷茫的人性的。但同时,他很快意识到“时间不会市4任何东西消失,它只会使哀痛的情绪性消失。”

  巴尔特在写这些日记的日子里,一直挣扎在哀痛和确认并重新选择生活之间。他无法控制自我的左右摇摆。在1978年4月21日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对于妈姆之死的思考:突然而急速地变化着,很快就叫人心衰力竭,叫人万分难受,而又觉得茫然。其本质是:对于终结的确认。”他向我们昭示,从这一天起,巴尔特已经开始尝试确认,确认母亲生命的终结,这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使命似的终结。他只能是一个漫长的痛楚的过程。它如同丝网细致、缜密地和他纠缠,在他写作的间隙,在他为法兰西学员准备讲稿的过程中。哀痛如影随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幸见证大师那段痛苦而高尚的精神历程。

  《哀痛日记》读后感(五):怀念,或哀痛倾诉

  怀念,或哀痛倾诉

  ——读《哀痛日记》

  在收到罗兰·巴尔特的《哀痛日记》的那天晚上,我少有地在本书扉页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的话:这样一本精致的小书,阅读从此刻开始,我想这样的过程一定是慢一些、再慢一些的。尤其是面对《哀痛日记》,我唯有一条条地感知。

  作为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散文家,罗兰·巴尔特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大到众人在读他任何一本书时都不由自主地用他的理论来解释他的精辟言论。但当面对罗兰·巴尔特著作中最为特别的一本悼亡书——《哀痛日记》,我不想(也无能为力)讨论他的理论有多么伟大,我只想说的是,作为儿子的罗兰·巴尔特。同样,作为一册怀念之书,我觉得《哀痛日记》比他的任何一本著作都要伟大,让人难忘。

  这本日记,罗兰·巴尔特从1977年10月26日即其母亲因病去世的翌日开始记起,至1979年9月15日结束。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作者在330张纸片上零碎地记录下了现在摊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短小却哀痛的话句。两年来,哀痛、思念无日无夜不纠缠着他,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汹涌思念带来的哀痛,罗兰·巴尔特在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标准纸上一条条地记下了随之而来的思考和认识。这是一个儿子最真挚的怀念,内心最悲情的倾诉。

上一篇:《再见,薄雪草少年》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我的第一本C++书》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