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胡适历程读后感10篇

  《重寻胡适历程》是一本由余英时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寻胡适历程》读后感(一):初次尝试

  近来读书和看新闻,发现适之先生是个常被提及的名字,那个时代的学术偶像,且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翻看了几眼华夏出版社的《尝试集》,实在没鼓起勇气去读那些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字。

  于是出于畏难的情绪,先读了余英时先生这本书。令我倍感鼓舞的是,这本三序三文的书,读起来竟然毫不费力,且相当**。即便是通篇都是充满考据、引用和哲学概念,但丝毫不掩饰作者客观又充满人文情怀的态度。

  由于本人毫无此方面功底可言,因此对其文其人其论都没有什么可评价的,读书摘抄也往往出于自己或激动或崇敬的情绪所致,并未把握其中重点之处。

  当然,本书“尺度”之大,还是出乎或意料的。看来今后还是应当坚持多读书的生活方式,方能更明事理。

  《重寻胡适历程》读后感(二):为何寻找胡适

  胡适与鲁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所谓“鲁迅之爱如父,胡适之爱如母”,说尽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与主张。

  鲁迅的爱严厉而峻切,他喜欢批评,不屑于讨论具体操作,而胡适的爱温和、平实而唠叨,他喜欢调和,愿意在实践层面提出建议。

  其实,胡适的许多批评同样刻薄,但他偏重妥协,所以左右逢源,当鲁迅在蜗居中战斗时,胡适的华屋便显得特别扎眼。是的,鲁迅很少以胡适为同道,而胡适却认为鲁迅是“自己的人”。

  毫无疑问,鲁迅是伟大的,他让中国人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学会了批判,明白了自我要靠思想来解放,权力要争取而获得。然而,鲁迅想不到的是,当价值底线一再崩坏,批判也可以变成娱乐,争取也可以变成堕落,甚至讪民卖乖也能变成一门技术。鲁迅基于他所在的时代困境,提出了解决方案,然而,在新的困境面前,却又是无解的。

  这就是为什么,寻找胡适为什么会突然热闹起来,当一个传统步入难局时,人们自然会想到,我们还有另一个传统,也许它能带我们突围。

  毕竟,我们已经跨越了初期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更宽松的大环境,那么,除了匕首与投枪之外,我们能不能坐下来协商,找一条共同认可的道路呢?这时,我们才能理解胡适式温文的可贵。

  重寻胡适,以拓展我们的未来之路。本书是余英时先生写的胡适传记及研究论文,可为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

  《重寻胡适历程》读后感(三):换一个角度认识我们知道的历史

  胡适是个大才子,多年以前的。我总认为自己也算是一个“聪明人”,所以总想看看几十年前公认的“聪明人”是什么样子的。

  原来,胡适是做哲学研究的,因为在五四运动中发表了很多文章而产生了胡适崇拜的现象。也即,大家未必理解他的学说或主张,只是慕名而已的多。和我现在的状态一样。前前后后,看过很多文章和纪录片都提起过胡大才子,一直满好奇的,可是不知道究竟是啥专业的,以为和鲁迅、陈独秀(他具体是啥专业的,我也不知道,似乎我们接受的宣传总是天然的有那么多模糊性存在)等有过交集,所以就当成是文学家了。现在才明了,人家是研究哲学的,还受过罗素的指点。

  除此之外,对于一二九运动有了新的认识。“一二九运动没有五四运动型的学生领袖,因为他的领袖是真人不露相的地下组织。“城里城外”互造“谣言”以保持运动的热度不下降,其实正是出于“领袖”的暗中策划。”“一二九是刘少奇主持中国北方局的一大杰作。当时中共为了解脱在陕北的困境,决定发动全国舆论以促成中日战争的及早爆发,学生们沸腾的爱国热忱,自然首先成为这一新策略的突破点。”(高文华:《1935年前后北方局的情况》,收入《中共党史资料》(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出版)页183--188;陆璨《晨星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页7、19)年轻人火气旺,总是凭借一时冲动去做事,然而北大等高等学府的学生是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代表,还是如此,不得不说独立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如此被人利用何苦来哉?(胁迫罢课,不参加学校表决等等内容,大家感兴趣还是自己去查资料吧。本书作者余英时的角度是站在台湾方面的,仅作参考。)

上一篇:《白鹿原》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美食家》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