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也被人质疑过学历。他的博士学位也被人攻击过。呵呵,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啊。似乎中国人总是逃脱不了这个命运,辩论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就转化为人身攻击。这是为什么捏?
《重寻胡适历程》读后感(四):閒來翻書: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
對於研治中國思想史——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的人來說,“胡適”這個名字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
不管我們採取何種評判的立場,胡適畢竟在20世紀上半葉的思想學術界具有他人所無法比擬的中心位置。爲什麽胡適能夠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取得中國學術思想界的領導地位?爲什麽剛好是胡適而不是其他人?對於歷史學的從業者來說,首先是一個需要解釋的歷史問題。在我以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一文提供了一個扼要而精闢的解答——雖然不全面,但卻也是幾乎不可能全面的。對於如何研究思想史,此文也可以算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它不僅概述了五四運動前夕的思想環境,*剖析了胡適的思想準備及其對通俗文化和上層文化兩個領域的衝擊,更從學術思想的內在理路上解釋了為何胡適及其所引進的實驗主義能夠成功。一種學術思想,一種思維方式方法如何能夠移植、接榫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去,或者如何能夠剛好在某一個時代得到迅速而廣泛的認可,僅僅從外在的社會經濟變遷來解釋,又或者以一句時代發展要求輕輕揭過,是遠遠不夠的。胡適個人的思想結構,實驗主義哲學或其他哲學派別與中國傳統思想基本架構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從學術內部本身進行解釋。這樣,“思想史”中間才能看到“思想”,也才是真正的“思想史”!
在爲《胡適日記全集》所寫的序言中,作者通過日記的記述澄清了胡適人生的一些或大或小的疑點。作者當然清楚,日記材料由於記者本身的立場,難免會存在偏見甚至不實之處,尤其是胡適的日記是寫給後人看的,裏面甚至還有刪改、補記的地方,僅憑其中的敘述是不足以完全支撐起一個真實的胡適的。因此,作者以日記爲主,而比對了相當多其他材料,使得他筆下的胡適更貼近那個歷史上的胡適。當然,我也不敢說作者是完全“中立客觀”的。裏面有些敘述,恐怕仍然需要其他不同記載的檢驗。
看似有些意外的是,作者前後花了近20頁的篇幅**胡適與Roberta Lowitz女士的一段情緣。雖然這一段與書中其他部分所主要涉及的中國近代思想學術史、政治史似無甚關聯,但對胡適這個“人”卻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胡適的個人形象也愈發鮮明、立體起來。這與那些治史而不喜歡讀詩詞,或者以為其無甚價值的人——治中國古代史者尤甚,有著鮮明的對比。歷史是由人構成的,而人又是鮮活的、有生命的,古代的詩詞恰恰是最能反映一個人真實性情的文字。這也是很多人觀詩詞乃至一句之作而能預見作者將來成就、歸宿的重要原因(這方面的記載在古代相當多)。那麼,生動的認識一個人,不也是歷史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么!
書中諸文,大多屬於根據新材料所得出的新認識,所以對作者而言,是“重尋”,是“再認識”。於我,卻都屬於胡適先生的一場“首映‘秀’”。十分慚愧的是,以前只讀過胡適具體的關於學術思想史的幾篇文章,甚至連《中國哲學史大綱》都不曾讀完,遑論其它了。對於他的生平和他的思想,零星的知道一點。這次通過此書,算是補充了,對於1910-1960年代的中國思想學術史乃至政治史,也都有一番新的認識。之前曾向NP請教誰寫的胡適最好,他推薦了余英時和羅志田。今年余英時的這本書出了新版,也就賣了下來,抽了點時間翻過。於我的論文,大概是有些“不務正業”吧(其實,就方法、視野而論,對我還是相當有啓發的,只不過與主題不相關而已。)。可惜這個毛病卻總也改不掉。昨天聽張文江先生關於《莊子》的講座時,他還提到讀研究生,就不要學,或者說是對於拿學位“該學的”都沒學,我於此大概是頗有些相似的吧。
這本書,雖然封面上沒有改,但裏面全都作“適”,算是還了“胡適”的本來面目,沒有爲他改名。但以我私心揣度,這個版本可能逃不過一些刪節(去年底的一本談陳寅恪的書刪去了不少,另文會有說明)。如果我的猜測屬實,於胡適所堅持的“自由主義”立場不啻是一個諷刺。他的理想暫時還看不到實現的一天,而他這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an incurable optimist),又不知是否會悲觀起來呢!
上一篇:《白鹿原》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美食家》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