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不到20万字,含量却相当大,我只拣两篇长序作些笔记,“心得”且不敢妄言,遑论“评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胡适先生为“不自由,毋宁死”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寻找到的依据,想籍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主、自由价值观的相通。我借来作此文的标题,因为觉得这恰是胡适先生的人生写照。
《胡适日记全集》四百万字,普通读者比如我,是不大敢去问津的。余先生说从晚清到民国,重要人物的日记,以史料价值言,远难有能与《胡适日记全集》比肩的。他说在一切涉及20世纪文化、思想、政治动向之类的论著中,他往往最先参考胡适日记。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内在线索,他将胡适的一生分成了几个阶段,并将各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相关联,给予诠释。全文读来脉络清楚,言简意准,对于概览胡适先生生平,了解一些被云遮雾罩的历史真相,都相当有助益。
作为一本大陆出版的图书,尺度已经有些让我惊喜交集,比如“一二•九”学生运动,比如蒋介石的所谓不抵抗等等。澄清,是一项浩瀚且艰巨的工程,打开一点是一点,再少都弥足珍贵。同时,围绕着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大小疑点,比如博士头衔,比如某段不为外界所察的恋情……余先生考据起也不含糊,有趣得很。那位胡博士,欲遮欲掩、涂涂改改的笨拙,欲盖弥彰得十分好玩。
胡适的一生,余先生将其划分成如下七个部分:
一、留学时期(1910-1917)
留美七年,胡适的“精神准备”时期,且与中国思想界的“新探索”时期吻合,于是“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针对胡适的博士学位与哲学造诣问题,余先生释疑为:论文缓缴;不能算是专业哲学家,但所受到的哲学训练,已足够研究中国哲学史之用。
二、“新文化运动”初期(1917-1926)
任教北大。是胡适在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发挥最大影响力的时期,最重要且流传最广的论著大都成于此阶段。
三、“大革命”时期(1926-1930)
不到一年的欧洲之旅加上三年半的上海定居,胡适自言:“不算草草过去”。学术上,著述“约莫有百万字”;政治上,自1929年5月始,写了一系列批评国民党的文字,自由主义立场在与国民党的激烈争执中获得明确而具体的展现。
关于胡适1926年间匆匆三四天莫斯科行表现出的兴奋与好感,余先生认为在当时,胡适的确对苏联和社会主义抱有比较肯定的态度。直到1941年7月8日,胡适在密歇根大学作“意识形态的冲突”的演讲时,才第一次将之于纳粹和法西斯视为一丘之貉,认为其与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绝对不能并存。(P25)
四、侵略阴影下的新北大(1931-1937)
胡适出任北大文学院长,主要心力集中在帮助蒋梦麟改革北大。但从1932年始,越来越深地卷入政治和外交生活。与国民党进入互异中合作。主编《独立评论》五年,三次参加太平洋学会的会议,以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为关注焦点。
通过日记中关于“一二•九”学生运动时的内容,阐释胡适与青年的关系。这一节读得最觉惊心动魄,也长叹不已。救国的前提把自己铸造成器,这是胡适一生所持的坚强信念。抗战前几年,本诸这一信念,为避免青年学生的牺牲,他苦劝学生“安心求学”,但难抵“有组织的暗中运作”。直到晚年,追忆起这一段经历来,犹有余痛。
五、出使美国(1937-1946)
“九一八”以后,胡适一是出于和平主义的思想,二是深知当时中国军事力量远不能与日本相抗,因此主张避战谋和,但胡适深知中日之间“和平终不可得”,早在1935年便预设中国需要独撑几年苦战,努力寻求国际援助,促成英、美向日本开战。他出使美国,便是为了实现这一构想。大使任上,胡适运用一切方式和力量使美、日交恶,一心一意把美国卷入太平洋的国际大战。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宣战,“12月8日我从国会回家,即决定辞职了。”
卸任后胡适留美讲学。而这一时期的日记被余先生考证出了胡适与Robby(后来成为杜威夫人)一段“由浓而淡,化解得了无痕迹”,“并不很严重”的情缘。
六、内战时期(1946-1949)
1946年回国就任北大校长。此时的胡适,是教育、文化、学术、政治诸界的领导或象征性领袖,“俗世地位已达到顶峰”,日记于是简化成了流水帐。余先生“旨在认识《日记》中所见的胡适”的此文,被迫简化。
上一篇:《白鹿原》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美食家》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