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章谈到了洋快餐在中国的发展。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些洋快餐在中国大获成功之后,有不少的中餐品牌也想跟他们一争高下(比如“荣华鸡”),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还没有一个中式快餐品牌能够与他们真正抗衡。这当然不是因为中式快餐的口味比西式的来的差--如果单比口味的话,中式快餐也许早就大获全胜了。书里引用了《中国食品报》1991年11月6日的一篇报道,说道,”顾客花几个小时时间在里面聊天,透过大玻璃窗观赏外面繁忙的商业街市,觉得自己比匆匆而过的路人更有品味"。让这些洋快餐更能大行其道的,可能更多的是文化因素。看看麦当劳肯德基的就餐环境,空间布局,灯光设计,大都经过了严肃认真的考虑,服务上态度友好,工作高效;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和让顾客们在这个环境中所发生的文化移情(感受的是美国文化),让这些洋快餐具有了一种强大的现代文化符号象征,而这种文化符号是大家认同和提倡的。从这个层面上讲,也许麦当劳肯德基的炸鸡并不真的多么好吃多么有营养,咖啡也未必多么好喝,但洋快餐较之于中式快餐,咖啡馆较之于茶馆,却总有一种内生的强大竞争优势,躲避不开。
阎云翔极为不厚道的指出,按照传统文化来看,一个人在结婚前就一直是不成熟不可靠的孩子;如果他这种无身份状态持续太长时间,也会遭到社会的耻笑。这也就无怪乎前一段新闻中的那位大爷要把所有过了三十没结婚的可怜孩子们都定罪问斩了。我还活得很有乐趣,就只好惭愧无奈的做缩头乌龟了。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读后感(六):依然阎云翔
一言以盖之:在集体化时代到改革后的不同时期中,国家的影响、扮演的角色,意外地造成了1、个体崛起,2、社会结构的个体化的个体化进程。
阎云翔,新书,导师让我们赶紧去买来看,于是在网上预订,一朝开,尔天就到了。售本书并非一部专门的著作,而是将作者1992-2007年间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十篇论文结集付梓。
此书将田野资料和分析贯之以“社会的个体化”作为主轴,关注两个中心议题,即“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崛起”和“社会关系结构性变迁导致的个体化进程”。此书将其前两部著作《礼物的流动》(1996)和《私人生活的变革》(2003)的田野材料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也将前两本书的考察论证置于对其个体化之命题进行不同角度、层次的佐证的位置。似乎,两书的书写就是阎为了给胸中早有的个体化命题提供佐证;两书先后对于礼物-交换互惠关系、人情网络的考察和对个体在私人生活中的崛起的研究,又似乎是,是一个自然而然渐进的理论生发过程,自会发展抽象到对个体化命题进行讨论的火候。
毫无疑问的是,前述给读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情境铺垫,让大家都拥有下岬村这个小世界的“生活世界”,这样就使得,阎的论证倒像是引导,读者循着前两部书辟出的早已谙熟的小径,通向更为幽深之所在。
不得不说,阎云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充满各种分层次解释因子之体系。其也不止一次得表示不能简单化得以单一原因分析,而是力图以综合的整体的视野考虑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的原因。并且注意分析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如连续分家和彩礼增加),注意人与结构及制度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人对结构、制度变迁的反馈,人的能动。人的能动恰恰是使得制度结构出乎意料。
在前几章的个体崛起的讨论中,阎更多的认为关系的变化要强过结构的变化,结构常谈,但是对于关系的分析较少。这种结构的变化更容易通过大的调查的方式发现,而关系的变化则不是。正是这种扎入田野获得的人类学视野方能看到这种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而且又是俗民的、小传统的、民间的、不见诸于大传统书写载体却又在中国社会潜层深层运行的规则。是因为他们更加本土么?研究自己文化时理解更为便宜?在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几年间,阎云翔已经将整个中国作为他的田野了,在他每次回国时,都能既带着陌生的客位、又含着熟悉的主位,敏锐得感知到我们常常无视的变迁。
在章节安排上,前六章由宏观国家(及后期的市场)在中观社会(经济社会地位1992、权力1995)、微观家庭1997-亲属2001、个人的行为和心理(青年文化1999、青年女性2006)三个维度和层次施加的不同影响,逐层分析了这种个体化进程。第七八两章则是分析国家掌控的这种力图改造传统社会,确保有效社会控制,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个体化,所带来的意料之外的后果,即“无公德个人”的崛起,出现没有个人主义的个体化2005、2004。
上一篇:《重新发现社会》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当你途经我的盛放》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