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强化项目支撑,培育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完善“五个一”协调推进体系,实施139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179项市级重点项目,强化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带动,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强细分产业研究,推动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开展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136项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23亿元。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快出清“僵尸企业”,盘活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推动“腾笼换鸟”。

  突出特色优势,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落实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坚持“五个导向”,实施“5+2+2”海洋产业提升工程,重点推进37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和143个产业项目建设,壮大海洋发展新动能,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加快推进港口合作,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推动以港兴市、兴港强市。实施18个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等5个远洋渔业项目。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基金、海上保险、航运融资和大宗海产品交易,推动海洋金融创新发展。建设威海国际海洋高新技术交易中心,支持省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动模式创新,培育壮大“四新”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制造+服务”外贸转型升级试点,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实施智能制造引航工程,推进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设,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完善“机器换人”项目库,推进实体经济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深度融合,“上云”企业数量超过600家。壮大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改造提升3处双创特色街区和4处特色商业街区。聚焦满足最终需求,推动家政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强化全域统筹,提升发展精品旅游。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幸福海岸、山地休闲两条旅游带,构建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温泉养生等相互支撑的多元业态结构。新建综合性游客集散中心,打造展示威海名优产品和旅游特色产品的“一站式”旅游购物场所。引进和推动国际高端酒店建设,规划论证国际邮轮港口,促进海上旅游、会展与钓具渔具、游艇制造等产业联动发展,开发冬季旅游、夜间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打响“四季威海·康养福地”品牌。

  坚持质效优先,实施质量、品牌和标准化战略。继续推进“三城联创联建”,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积极争创钓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纺织服装与时尚创意、智能制造装备等国家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国家医疗器械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实施145个标准化项目,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实施品牌高端化工程,建设“优品威海”品牌宣传推介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威海产业创新展示中心建设,打造全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窗口。*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打造“放心消费·诚信威海”品牌。

  强化协同联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金融与财政、科技、产业等方面政策协同,推动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协调联动,优化完善科技支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银行机构建立无还本续贷企业名单,综合利用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帮助企业无缝续贷。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存贷比,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聚集。推动企业利用好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争取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5家。推动金融产业聚集发展,积极引进、设立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推动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完善公司治理,鼓励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