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强化平台建设抓创新。推进创新平台化,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组建威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建设,争创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依托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海洋电子与智能装备研究院、网络安全及工业互联网安全创新中心等平台,构建“1+3+N”协同创新格局。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梯次培育机制,新认定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0家。

  强化园区联动抓创新。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龙头引领作用,推动双岛湾科技城、东部滨海新城、南海新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等产业新城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十大高端特色产业园区,引导优质资源、创新项目加快聚集,打造空间联结、产业联动、要素聚集的创新链。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园区配套提升工程,提高十大高端特色产业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争取年内引进高端产业项目50个以上,建成投产20个以上。大力推进园区体制改革,开展开发区创新试点工作,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强化企业培育抓创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实施小微企业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双升”战略,推进科技型企业递进培育工程。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聚焦行动计划,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企业孵化链条,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建设科技云平台,设立科技创新数据中心,促进科技资源联合共享。实施91项市级重点科技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力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9.9件提高到11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再提高0.1个百分点。

  强化校企合作抓创新。支持高校院所来威海设立大学科技园、共建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乌克兰科技创新研究院威海分院加快建设。加强与驻威高校校地合作,订单式、精准化培养学生,为本地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扶持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靠高挂强”提升发展,引企入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推进职业院校学科专业整合。探索设立职教园区、职教特色小镇,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

  (五)聚焦补齐短板,统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补短板、扩内需的有利机遇,突出“三个力保”,谋划推动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发展后劲。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市域一体、国内通达和联通海外“三大交通圈”,推进19项重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乳山口大桥、莱乳线乳山绕城段改建工程,加快推进文莱高速公路建设。环山路田和至温泉段改建工程主线通车,西线工程加快推进。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启动莱荣高铁、荣成动车存车场建设,加快推动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威海新机场规划选址和前期工作。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广蓄水、引客水、淡海水、用中水、治污水”的思路,实施10大类重点水利工程。完成龙角山水库增容工程、泊于水库蓄水工程,推进坤龙邢水库增容工程,开工建设黄垒河地下水库,开展母猪河地下水库前期工作,增强保水蓄水能力。规划论证南水北调南线工程,增强引水调水能力。结合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建设,编制海水淡化专项规划,加强中水利用管网规划建设,实施荣成核电配套产业园海水淡化项目,建设龙山净水厂等17项城市给排水工程,增强供水节水能力。推进7条中小河流治理,实施崮山水库和8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强防汛防洪能力。

  加快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水岸共治、管护并重,高标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海岸线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金海滩、爱莲湾等30项海岸带修复项目建设,实施“退建还海”工程,推动建设用海空间转化为海洋生态空间。实施山体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优先修复全域道路两侧破损山体,推进大岚山、里口山等80个矿山治理项目,治理面积260万平方米。推动“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行动,成片造林6万亩。实施河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九龙河、钦村河等河道生态治理。加强湿地修复保护,加快五垒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实施河库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完成229条河流的河道绿化整治任务,让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