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生态优先战略”全面落实。中央、省、襄阳市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工作进展迅速、成效明显。绿色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河(库)长制”“山(林)长制”不断完善,“党政同责、归属明晰、权责一致、一票否决”的责任体系不断建立,全民参与、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初步形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打响。大力开展护城河黑臭水体整治,沙河东西两岸截污工程顺利完工,东冷水沟截污管网开工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即将竣工。滚河出境断面水质全年持续稳定达标,非法采砂、水库投肥(粪)得到有效遏制,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项指标达到地表水饮用标准;*开展“五禁”专项整治,推行网格化管理,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增强;土壤污染防治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扎实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果丰硕。“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全面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74.2平方公里,实施“绿满枣阳”提升行动五大造林工程17800多亩,南城办事处后湖村、太平镇崔垱村、鹿头镇郭营村等30个村获评“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杨垱镇被授予“湖北省森林城镇”和“襄阳市森林城镇”称号,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愈发厚实。

  (五)全力以赴保民生,群众福祉明显增进

  推进创业就业富民。大力实施就业提升计划,建立了“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新建23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2297人。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20万元,减免税费320万元。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692人,帮助困难人员就业173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

  提升保障水平助民。大病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异地就医直报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建、改建养老机构4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5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以及低保、优抚、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标准纷纷提标;1444名被征地农民和15964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养老问题得到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安置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完成棚户区改造2800户,新增保障性住房60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470户,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办优教育体育强民。投入6000万元实施63个“全面改薄”项目,全市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兴隆镇二小投入使用,市中兴学校一期主体工程基本竣工,新建5所公办幼儿园。全市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巩固提高,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完成4个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为110个村(社区)配置更新了农民体育健身器材,我市运动员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发展卫生计生惠民。投资1.5亿元的市中医院一期工程主体竣工,市疾控中心业务楼及实验楼改造、经济开发区和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即将完工,77个省级贫困村卫生室和181个市级贫困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任务全面完成。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两票制”、零加成销售等制度。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9726人,查处“两非”案件71件,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稳定。

  繁荣文化事业利民。扎实推进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阅读活动*推进,文化“三下乡”持续开展,送电影下乡6186场(次)、送戏下乡152场、送书下乡40天次。《九州缥缈录》《将夜》《永巷》《不同凡响》《阴阳师》等多部电影在汉城取景拍摄。大型史诗巨作《寻梦大汉·汉颂》正式公演,精品剧目《九连墩》分别在襄阳、武汉成功演出,获省、市专家和社会各界高度好评。

  建设平安枣阳安民。*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获评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72件,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参与调解矛盾纠纷7348件,成功率达97%。*推进“法治枣阳”“平安枣阳”建设,我市被授予“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持高压态势,连续10年实现命案必破。重拳开展禁毒重点整治,我市被评为襄阳市“禁毒先锋号”和“全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