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为动力引擎,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要突出龙头带动、链条延伸、要素聚集,实施“中国制造2025”枣阳行动计划,集中力量培育中兴粮油、立晋钢铁、海立美达、平凡钒氮等一批十亿级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再推动20家优质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力争全市挂牌企业总数突破100家。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以“四新”促“四化”,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和大数据战略,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出台奖励政策,启动“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创建,实施“百企登云”工程。力争再完成技术改造项目50个。创建省级制造业研发中心2家、技术中心1家、检测检验中心1家、双创产业园1家。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实施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工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优质导向”转变。继续推进粮改饲、稻虾共作等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力争新建稻虾共作基地1.8万亩,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1万亩、“旱改水”项目1.8万亩,再新建28万亩高标准农田。继续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一区三园”,加快推进“中国有机谷”枣阳项目区建设,努力创建“三品一标”5个以上。

  实施现代服务业突破工程。服务业既是我市的短板,也是我市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板。我们要坚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突破重点,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新兴服务业加速成长。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能终端、智能服务等信息消费,推动消费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商贸和实体商业转变经营模式,培育“商品+服务”“购物+休闲”“消费+体验”等新业态,力争全年新增限上企业30家。推动汉城二期、汉文化产业城、颐高新经济产业园、枣阳万达广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实施质量品牌创建工程。质量、品牌是企业实力、产业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市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资源。我们要树立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市”。*开展“市长质量奖”和“光武大匠”评选工作,引导、激励市场主体和企业员工争先创优。继续巩固金兰首饰、香芝源等6件驰名商标,再努力培育中兴绿色喜润家、四海化工2件驰名商标,申报地理标志商标4件。

  (二)坚持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强力抓手,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接续动能

  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应对经济下行、保持稳健增长的主抓手,以项目为载体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优存量、增变量、扩总量,推动全市经济以稳应变、稳中求进。

  全力做大项目“盘子”。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全力以赴引进“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加大“腾笼换鸟”力度,突出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在存量招商、以商招商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机电产业园11万平米厂房建设,实行重资产招商;加快化工园区、医疗健康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实行特色园区招商;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5个,5亿元以上项目15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260亿元以上。切实抓好市级重大项目库动态管理,健全项目策划机制,做实项目前期,加快15个专题、总投资681亿元的项目转化、实施,力争更多项目进入中央、省和襄阳市计划笼子。强化签约项目跟踪督导,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调度和推进机制,全力推动湖北啸创汽车零部件项目、北京普能新能源项目、港利制冷配件项目、维恩生物制品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