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账簿经典读后感10篇(3)

  说实话如果不是需要对党史做专业学习以及研究的人来讲,普通读者是很少能够安静下来仔细阅读它们的。但是很显然《红色账簿》绝对不同于以往的党史书籍。也可以说,它是轻松读党史的一个代表作品吧。熟悉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1921年-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不断组织壮大,从思想萌芽到走上历史舞台组织革命的最初阶段,那个时候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青年人们,一腔热血投身革命,可是他们缺少的不仅仅是思想认识以及十月革命的经验之谈,他们更加缺少经济上的支持。于是共产国际的吴延康来了,马林来了,他们送来的第一笔经费,组织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也就此启动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的工作。

  外援使中国共产党成立,但是它并不能长久地解决革命所需的经费问题,于是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们自发地开始了自救行为,他们纷纷以办学、创办报刊、创办孤儿负贩等方式自筹资金,一方面捐出自己的工资、稿费,另一方面也努力实现工贸一体,增加经济收入等等……使革命得以持续发展下去的关键不仅仅要拥有那些不畏流血牺牲的革命者,更需要组织经费、武器装备以及起义善款经费的强大支持,可是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我们却很少知道。不过在读过《红色账簿》之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疑虑了。因为它以经济为梳,将1921年至1927年这5年来的红色历史客观地梳理了一遍,展现红色货币历史。

  任何时代任何革命都离不开钱,钱是战争的血液,失血的战争根本无法坚持下去……《红色账簿》就是这样一本为我们认知体系中既有的模糊的党史记忆贯穿血脉的通识读本,它能够唤起任何一个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它为我们解开了那些疑虑,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共中央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也看到了在筹措资金以及捐献经费等方面党内不同人士的不同取舍,当然还有那些在金钱这面镜子面前,人性之善与恶的较量……读来不免心生喟叹。

  《红色账簿》读后感(六):从《红色账簿》看中国历史教育的缺失

  从小学五年上历史课开始,就对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后来历史题材的书都尽可能找来看。虽然只是出于兴趣,但现在想来,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全面了解史实的心理使然。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在内容上过于简单和突兀,许多事件都以片断的形式呈现,没有详细的前因后果,只有官方赋予的历史意义,以至看起来无法连成一线,让人产生许多疑惑,从而让人有一种深究细节的渴望。但究来究去,在许多史料尚未公开之前,在刻意营造的氛围面前,你所能知道的还是只有那些割裂的画面。欲求史实而不得,又如何让人去信服的 “正面”看历史呢?

  近几年社会文化领域日益开放,被禁的解禁,封锁的公开。社会思潮推动人们不断探寻历史真相,从人性化的角度解读历史史实,官方也不再刻意从意识形态出发给历史定性。所以,许多曾经我们无法获悉的“秘密”也相继披露出来,这无疑是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红色账簿》才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里没有以往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划分,而是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更人性的观点来看待革命过程的是非成败。可能有些内容和结论与我们曾受到的教育不太一致,可能有些事件也并非我们曾经想象的那般,但正是这些不同才突显了本书的价值所在,才让我们真正认识到那许多曾被遮蔽尘封的历史真实。

  从整体结构上看,《红色账簿》依然延续我们熟知的脉络主线,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广泛开展的工人运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省港大罢工,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及随后开展的三次大暴动----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广州暴动。所不同的是,本书不像一般历史书籍那样直接描绘革命过程,而是站在经济视角,通过解读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经费的来源,来展现革命过程的艰辛与无奈。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平时期如此,革命时代更是如此。没有钱,拿什么来维持组织运转?拿什么来发动群众?拿什么来组建军队?不要把革命者们想象得那么崇高伟大,貌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一样,他们也需要填饱肚子才能起来闹革命。因此,在书中,我们看到革命者们除了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外,还要为生计,为革命经费而犯愁奔波。我想起了龙一的小说《借枪》,描写的正是一个有信仰的地下工作者在拮据而窘迫的生存环境下为革命事业奔波的生活状态,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上一篇:少有人走的路2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