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账簿经典读后感10篇(2)

  我在导语中看到了货币对于革命战争重要作用的解释之外,还有如下字眼:“历史有如账簿,红色的历史就是红色的账簿,历历在目”。看来导语也为“红色账簿”进行了解释,“红色账簿”记录的主要是“红色历史”,货币只是历史中的一个角度。既便如此,按这种理解的话,副标题“全景展示中共革命史中的货币战争”显得有点牵强了。纵观全书,并没有体现出1921-1927革命战争货币的角度。

  作者是一位中共革命史的专家,在撰写1921-1927中共革命史上的有很多*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为读者重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初创的6年间一些艰辛历程。近年来随着国内民主进程的推进,学术上的研究(其中包括历史)也更加客观、公正,为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资料和史实。《红色账簿 1921-1927》也基本上把持了这个研究态度,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下,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的成长历程,其中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内先驱的推动,以及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党的决策和走向,如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组织安源大罢工,三次大暴动(南昌大暴动、秋收大暴动、广州大暴动)等等。当然,书中也包含部分经费筹集、合作经营等一些革命中的货币故事。

  2012-4-8

  《红色账簿》读后感(四):余生也晚幸见真史

  在还没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看到不少人说好,但究竟好在哪里,我还是决定自己看,防止被别人“带着走”,时间久了,会有软骨病的可能。尤其这本书可是真正的政治经济学了。

  我们在评价一本书的时候经常用是否“离题”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问题是,大伙都承认这应该成为标准,但何以衡量却是问题,当我们涉及“讲的对不对,是否真实”要求一定切合主题;但当我们要求“好看”的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聪明的“离题”。《红色账簿》很好的掌握了这个平衡。

  虽然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绝对的不偏不倚是不可能的,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而且是不由自主的偏向,作者马祥林是国防大学校史馆的研究员,可以想见又红又专还被时刻教育着要求历史要先按党性的原则发生的思维下,即使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叛徒,也多少人在风中走,不得不应景。也许是我们这些读者被历史教科书吓怕了,不仅被日本的吓怕了,更是被国产的吓得半死,每当作者给予某个人或某个党派赞誉的时候,都会疑窦暗生,而后就越读越狐疑,尤其是对有考据癖的人,我诚恳的劝你别读这本书,因为习惯了字斟句酌的东西后读这样信手拈来的文字,你不仅疑心的死去活来,还会觉得被作者糊弄了,当然事实上是你多心了。

  被教科书愚弄很多年后,读历史读文学史读各种野史,惊奇的发现,有些东西被考证了全程后,自己捋一捋,确实只有这样才说得通,才符合人性。所以,从前上学时看某人就一定是罪大恶极的汉奸,但年轻时曾经豪气干云拼尽一己之力刺杀摄政王,与“貌寝”女子厮守一生,以中文科班的眼光读其作品,哪里像汉奸了,更对自己从前的笃信恼恨不已。马祥林先生在书中写人性写历史俱有可圈点处,中共初成立对俄共点头不止固然是“北方吹来十月革命的风”降服了他们的头脑,却更是因为数目不小的活动经费,当年轰轰烈烈的三大暴动最终落得那样惨烈的下场,原来载入教科书宣扬为打响了什么的第一枪“计划外”的程度如此出人意料,虎头蛇尾……掩卷之余,只有叹息,不知还有多少人,乐意这样披沙拣金,不带痰气的给我们叙述点什么。

  书的内容和思想性都很好,一是贵在真实如明镜照物,作者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公正,换别人写不知会成什么样子,二是如前所说的没有痰气,其实说真话也并非很少,但能把真话说为人所喜闻乐见委实不容易,期待此书将来出修订版的时候把书中不多的几个语病改掉,郑重推荐。

  《红色账簿》读后感(五):难得一见的红色货币史

  用财富思维、经济视角解读中共早期革命史,把中共早期1921-1927年的革命历史放在利益纠结的国际环境下解读,把红色革命的“财务账本”公示于众的图书……《红色账簿》为共产党党史的书写以及阅读都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我们的阅读触须里,那些既有的党史总是在一个既定的模式下进行,平铺直叙索然无味,没有一点生动和妙趣可言,因而我们的阅读视角也势必要遵循这个一个循规蹈矩地框架以及脉络,像落入一个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的茫茫黑夜,永远波澜不惊地走下去一样。

上一篇:少有人走的路2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