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生涯读后感10篇(4)

  脂砚斋批红楼梦,常 说作者“想用幻笔瞒过看官”。在文人的“幻笔”背后,“文人画”其实有着诸多复杂、有趣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画了很多幅兰花,每个来索画的人,他都送一幅兰 花,只不过按需要不同题上不同的诗——因为兰花的寓意很宽泛,什么都能包括进去。再比如,有的画之画了轮廓,然后交给弟子上色。再比如,有人是去市场上买 一幅半成品,回来自己接着画。

  《画家生涯》就是在谈这些“幻笔”背后,中国绘画有趣、多彩的生态。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实际上它不仅是关于绘画,而是在揭示“幻笔”的时候,把我们引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更复杂、深沉的理解。

  《画家生涯》读后感(八):画作背后的人情世故

  画作背后的人情世故

  ——读高居翰的《画家生涯》

  ■禾刀

  清初专画云龙的画家周寻有一回将自己的一幅画作悬挂于黄鹤楼上,并索高价一百两。当最终有人出面,愿意以此价钱购买,周竟以画相赠。对此,他解释说:他一心只想遇上能赏识他的画作,并愿意出如此高价的知己而已。

  “画”为悦己者荣,这是加州大学高居翰教授在本书中对中国传统画家群体的基本评价。为了寻找到艺术的知音,像周寻一样,中国传统画家群体对于商业化有着本能的抗拒,信守着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高论:“书画不可论价,士人难以货取”,明代戏曲、散曲作家李日华甚至直接指出,“苏州地区绘画的衰落是由于画家的商业化”。

  在影视以及小说等作品中,常见画家卖画营生的“桥段”。高居翰的研究发现,现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画家总是努力避免与金钱发生直接关系,这便催生了一个新的“捐客”群体。这种“捐客”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中介,主要功用在于,避免画家与顾主间形成直接的利益对话。当然,也有一些顾主通过仆人上门赠礼等途径,以画家们更能接受的方式回馈他们的辛勤劳动。用今天的视角看去,除了像明代画家周臣这样被权臣严嵩所迫而不得不低酬创作外,大多数实力派画家还是颇有斩获的。正因为画家们始终对商业保持着抗拒的警惕心理,利益创作一直为“业界”所不屑,这也是画作水准得以不断提升的根本因素。

  不过,作为一门艺术,绘画一开始当然无法割裂浅层信息的传递。也所以,中国传统画作相当一部分可归结为“纪念性绘画”,比如用作纪念生辰、退休、离任等等,而这些恰恰是那些致力于个人思想与艺术表达画家所不愿的。置身于社会之中,画家们也有一些人情世故难以置之度外,但他们自有个人的智慧,要么示以高额酬金相“胁”,以期逼退求画者;要么像台阁画家郭忠恕那样,以“注水”之作草草应对;要么以“签名”学生作品的方式加以搪塞……正应如此,这些画作往往专注于绘画表象的“写意”,难以真正嵌入创作者的思想内核,艺术水准自然很受局限。

  或许是因为这些功利化因素的扭曲,绘画界本来应着重突出的审美情趣,却稀里糊涂地让渡于膜拜存留历史时间是否久远、画作真伪的技术鉴别、大师名气的外在比拼……属于画作本身艺术品质和审美的关注以及争论却淡出了公众视线。即便是在今天,公众对于画作的判断和印象也往往陷入两大“误区”,一是像张大千这样的大师,画作拍卖价格还能创下怎样的新高;二是一些专家学者如何为膺品张目,从而助纣为虐。如果与绘画唇齿相依的审美问题不能得到足够推崇,绘画就可能异化为商业的附庸,无法真正促进公众审美观实现“质”的提升。

  一个社会只有拥有正常的审美观,才会有正常的绘画生态,才会孕育出有着更高艺术追求的画家。而审美观的形成,本身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同时又远远高于社会。从外在条件看,那就是免受外力驱使干扰,免受功利的**。

  历史上的外力干扰,主要是一些权力者借助个人地位,为满足个人的索画要求,不惜向作画者变相施压,有的甚至直接许以官位,比如严嵩之于周臣。在功利**方面,自画作诞生那一天起便无所不在。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应当一分为二:一是社会上确有一些简单写意画作的需求,虽然这些画作难以实现绘画艺术的更高审美“功能”,但又不可能彻底根绝。二是绘画艺术之于社会审美观的促进作用,这是艺术的本质,也是画作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两种形态必定形成交织:一方面社会有需求,另一方面画家必须保持与“商”无争的可贵品格。

上一篇:歃血(贰)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七日永恒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