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八十年代》是一本由马国川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八十年代》读后感(一):这本要推荐~
经过文革的严冬,在冻土中埋藏许久的思想种子,在八十年代自由的空气里生根发芽,生气勃勃。八十年代是“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期。人人渴求知识,对未来充满希望。知识分子都十分入世,纵谈时事,关心国家命运,整个国家都充盈着向上的朝气。
十二位八十年代活跃人物的讲述,理清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我悲哀的发现,走了二十年,我们并没有走多远。
《我与八十年代》读后感(二):因其美好 所以短暂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
八十年代 我的八十年代
这是新中国不长历史中最美好的十年
因其美好 所以短暂 唯其短暂 所以更显珍贵
我生于八十年代的第二个年头 整个童年在八十年代度过
事实上 我当时什么都不懂 但事后回想 这十年的勃勃生机 理想主义 整个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都深深渐染了我 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现在回看八十年代 发现这本书的封面却道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
毛的巨大的头像 巨大的阴影 一直笼罩其上 一直笼罩到现在
以致于人们虽然穿上了时髦的衣服 也不一定就过上了现代的文明的生活―――
《我与八十年代》读后感(三):那个年代的**
八十年代,李银河、金观涛、汤一介、刘再复等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文学、教育,独领**,掀一代风气之先,极力呐喊自由、民主,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把文革几年来不能说的话,一股脑子都讲了出来,多畅快淋漓啊!对过去,他们强调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文革的出现,迫害知识分子,丧失人权,一言堂,是文化,是愚昧的群众,还是政治制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再出现,我们应该采取些什么?社会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过去、现在、未来连成了一条线。张贤亮去写小说,伤痕文学,记住过去的痛苦。刘再复任武大校长,锐意改革,破除陈旧的制度,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真的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这些人都在尽自己的力,想为社会做点什么。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社会也洋溢着欣欣向荣的味道,好书好观点出来会立刻得到人们的追捧,都是有理想的好青年啊~~~他们常常讨论民主自由,对政治制度发表自己的看法,真切得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这也是我迫切想了解那个年代的原因,2017年谁会去思考这些最朴素的价值观呢!好的经济改革方案是八十年代就提出来了,好的政治改革也好像正在酝酿中,教育改革也有很多人在做,现代大学的辅导员、学分制就是那时候刚刚被拿出来实践)。然而这一切在八十年代末的“清除思想污染运动戛然而止”,政治不允许你指手画脚,那就投入到金钱的热潮中去吧。
八十年代,我很向往那种精神的活动,想参与到他们中间去,一起思考争辩。我会看到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会看到变化,不会像现在这样原地踏步,固守着党的传统。
里面有些观点蛮好玩的,可以去看看他们的书。也不知道再看他们的书会不会有收获,毕竟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我与八十年代》读后感(四):八十年代:值得一再复述的启蒙岁月
压抑与空虚越持久,积蓄也越丰厚,越容易造成一个社会性思潮的出现。1977年,已经下发的当年工农兵招生推荐的文件被高教部门收回,同年10月全国高考恢复,这预示着文化与学术重新获得体制尊重的标志性事件,最终拉开了后来被称为“八十年代”的序幕。根据亲历者们事后的确认,“八十年代”即从这一年开始,至八十年代末期瞬间结束,但其影响和回忆则在后世继续流传。当时具有争议的文学艺术流派在今天早已告别边缘身份,成为专门史无法回避的内容;当年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和成果,有些早已被遗忘,有些则成为启蒙经典。一个思想、作品和心灵都生机勃勃的年代今天仍不断被人们提起。
“八十年代”首先属于诗歌。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的全面复苏,“朦胧诗”作为一个传统创作原则的“叛逆”,确立了新时期诗歌的特征。那时诗歌还享有文学的“荆棘花冠”,所以无疑也为新时期文学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精神内涵中那种向往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以及哲学高度,吸引了当时的青年,人们开始把诗歌作为探索人生的重要方式。这批诗人大都在思想走向成熟之际经历了十年浩劫,早年的**和理想从狂热到冷硬,在对自我意识进行反思之后,正是他们那种失望与迷惘赋予了诗歌尝试的独特气质。
上一篇:《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念及她名》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