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八十年代》经典读后感10篇(2)

  李泽厚在接受马国川访谈时回忆说,那真是诗歌的春天!“我读到了油印的《今天》,很感动,因为其中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潮著作开始大规模的译介进入中国,文化艺术思潮也进入一个以反叛和个性解放为主题的创作高潮。朦胧诗是代表。”“朦胧诗”的背后是一批年轻的诗人,经过漫长的沉寂,终于在此时发出了属于自己和这一代人特有的声音。北岛、舒婷、芒克、欧阳江河、顾城和杨炼等人作为地下诗歌圈子里曾经的英雄,现在走向了公众。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朦胧诗派”是一个是松散的文学团体,这种形态说明了这一代人不会集结在同一种理念和感情之下。他们的相似点是对主流话语的共同反抗,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重新恢复诗歌的尊严。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被认为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作为代价,“朦胧诗”派当时遇到了不少批评,“朦胧诗”这个名字本身就来自于旧传统带有蔑视的保守。北岛一直对“朦胧诗”这一标签很反感,因为这带有来自主流和体制的嘲弄,“那年头我们根本无权为自己申辩。”他说,“我认为应该叫‘今天派’,因为它们是首先出现在《今天》上的”。北岛对《今天》的感情深沉,作为载体,正是创刊于北京、自发油印的文学刊物《今天》,集中将这批诗歌和诗人以平面媒介的形式带到了人们面前。因为当时有被查禁的可能,青年诗人们那时的情绪耐人寻味。北岛回忆《今天》创刊公开前那个夜晚,人们做完所有的印刷,骑车回家,跟朋友一个个分手,想起头一次听到郭路生的诗句,眼中充满泪水,禁不住叹道:青春真美。

  李泽厚是较早出来支持“朦胧诗派”的学院中人,他回忆说,“在长久的压抑之后,青年人要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我为‘星星画展’写了文章支持他们。写文章时我心里想的仍然是朦胧诗。当时不断传来对舒婷、顾城的斥责声……一切都似乎如此艰难,我甚至准备再过冬天。”第一届“星星画展”,当年在中国美术馆外形式粗粝而生命短促的出场,今天看来绝对匪夷所思。一群年轻的民间画家,无法进入最高级别的美术馆展出自己的作品,于是直接在美术馆外的街边布展,充满了“在野”与主流的对峙意味。“星星画会”在当时确实一头撞开了沉闷的主流美术界,确立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意识指针。八十年代初期自称以“准官方画家”身份出国的陈丹青,由于社会身份上的相似和短暂接触,对“星星画会”的代表人物有强烈的认同感。星星画展三十周年之际,陈丹青撰文评价说,星星群体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先驱,并对“星星”代表人物王克平、马德升、曲磊磊、黄锐、阿城等人在多年之后仍然保守着自己“在野”的身份和生活予以高度评价。

  除了《今天》圈子和“星星画会”,据北岛的回忆,当时活跃的还有摄影家团体“四月影会”、电影学院后来被称为“第五代”的青年导演群体等。“当时形成了一个跨行业跨地域的大氛围,是文学艺术的春秋时代。”“星星画展”后来被点名批评,李泽厚所说的“我准备再过冬天”即指此。但时代毕竟是向前走,“朦胧诗”、“星星画展”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艺史上确立了不可忽视的位置,为文艺史和广大读者所认同,异端已经化为传统。李泽厚认为,两者构成了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美学文本。从更宽的范畴上说,它们是美学热的反映。据马国川回忆,当时美学书籍在普通民众中受宠,美学成了显学。八十年代初的北大各专业招生与公共选修课中,美学专业总是名列前茅。李泽厚对此解释说,因为十年间毁灭文化、毁灭美,丑陋和以丑为美的现象太多了,寻找什么是美,就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

  一九八零年在《十月》上公开发表了刘青峰根据和亲友的通信创作整理的小说《公开的情书》,生动地展示一群被打散在工厂和农村的大学生通过密切的通信保持着读书和思考的情形。事实上,从七十年代以来书信已经成为青年地下读书圈子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被甘阳称为知青文化之一。七十年代末,读者涌入重新开售文学艺术新书的新华书店,接力传阅开头和结尾失踪且流传经久的文艺书及手抄本逐渐走进记忆深处。金观涛夫妇后来转向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研究,他们合著的《兴盛与危机》,较早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方法引入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领域,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理论。围绕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研究一直有,为什么此时再次成为史学界的热点?金观涛说,人们对文革最惊心动魄的发现就是封建专制借革命之名还魂。这说明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历史进程,包括近现代史。因此这个时期对封建主义的反思极为重要,它是八十年代启蒙运动的前奏。金观涛的研究背景是八十年代初期方法论的盛行。当时“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影响非常大,风靡一时,连文学研究也试图引入“三论”。中国每一次启蒙运动都和对科学方法论的注重有关。科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即成为评判旧道德和反传统的利器。金观涛认为这次“方法论热”的意义,远远超过历史上的“科学主义”。以往“科学主义”在批判旧意识形态后会指向建构新意识形态。此次的“方法论热”倡导深刻的反思意识,包括对科学技术自身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八十年代的启蒙运动确实比以前深刻。

上一篇:《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念及她名》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