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指南读后感10篇(3)

  过好下半辈子的生活。做梦。

  小说用最后几行交代了女主角所做的事。她忍着手术伤口的剧痛去商场买回一盒高级的松茸巧克力,并把自己的“毛团”从福尔马林液里取出来撒上可可粉,和其他巧克力一同装进礼品盒里,扎上淡紫色的丝带,写了张第三者口吻的字条(“爱你的,K”)送到她前老板那正在操办家庭聚会的妻子手里。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看似激烈又痛快,但她什么也没有得到。她失去的所有都收不回来了。她作为创造者,失去了自己创造的一切。他夺走了她珍爱的一切。理所当然的。不费吹灰之力的。而她还在为自己的报复感到得意。这种报复的快感是建立在自觉做了坏事,自觉亏心基础上的。她被损害,被剥夺,被侮辱,却自觉亏心。而对方却心安理得的享有一切。她认为自己给别人的家庭带来的动乱,很可能被对方轻易处理为一场恶作剧。仅此。

  这个故事语言相当好。翻译的也很好,自然流畅,有“吐槽”“有型”这类流行语,但并非刻意为之。我倒觉得有时故意回避是没有必要的。

  《荒野指南》读后感(五):生活的荒野没有指南

  阿特伍德大婶有太多头衔:加拿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女权主义者、社会活动家……她的作品也总是被世界各地的女性主义研究者、加拿大文学文化研究者、后殖民主义研究者甚至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者们津津乐道,与她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诸如“世界多元化”、“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阶级偏见”、“族长专制”、“结构主义”、“疏离”、“异乡”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本获得了延龄草图书奖的短篇小说集《荒野指南》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无数的关键词,阿特伍德大婶把复杂多变的生活变迁主题浓缩为十个短小的故事,十个胶囊,十个片段,十个转变的时刻,有揭露真相的瞬间,有生活崩裂的过程,有现实浮现的契机,有关系疏离的旅途,有好有坏,或者善恶并存,正如生活本身,阳光下可能危机四伏。有时候,变迁不可避免。

  女性主义当然是阿特伍德大婶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在《荒野指南》中,女性也是最主要的叙述者,或者被叙述对象。阿特伍德关心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与发展,关心她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关心其个体与男性、与其他女性之间的关系。不过庆幸的是她并没有众多女权主义研究者特有的偏见——单一化、脸谱化女性群体,把她们塑造为在父权阶级压迫下全然丧失话语权的受害者。是的,她们有的受到了男性权威的挑战(《叔叔们》、《平庸星期三》);有的依附于人,被利用、被抛弃、被伤害(《泥潭人》、《毛团》、《体重》),但她们也会反击,会变成伤害者、掠夺者,会成为其他女性的敌人(《强盗新娘》),而有时候,她们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女性的悲剧,而是整个人类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悲剧(《黑暗中的伊西斯》)。

  但不可否认,女性地位的边缘化客观存在。有评论家说,加拿大地理和心理位置与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十分相似,所以其文学的边缘性本身与女性的边缘性有所相似。“不少作家将加拿大作为殖民地的经验、对强大邻国文化殖民倾向的恐惧,及其在加拿大人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记录和反映在了小说中。”作为加拿大人,阿特伍德在《荒野指南》中又再现了这一主题。《死于风景之畔》和《平庸星期三》中渲染了加拿大人对美国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表达了对美国文化侵蚀加拿大文化的担忧,另一方面又无法忽视美国文化在加拿大人追寻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死于风景之畔》中,小姑娘路易斯在野外营地结交了来自美国同龄女孩露西,她羡慕并崇拜着露西的生活,甚至是露西生活中不幸和痛苦的一面,觉得自己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显得如此无聊和落伍。露西是她所向往的自己的一部分,但最终,露西在一次独木舟探险时失踪在加拿大湖区浩瀚的群山绿水之中,也许是为了逃避她在美国那看似丰富多彩的生活,路易斯也随之遗失了部分的自我,就好像美国文化已经给加拿大刻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一旦失去它,加拿大自身也不再完整。于是路易斯通过购买风景画开始了寻回露西,也是寻回自我之旅,故事结尾:“每个人都会在某个地方,而这就是露西的所在之处。她在路易丝的公寓里,在墙壁上向内打开的缺口之中,它们不像窗户,而更像门扉。她就在这里,活生生地存在着。”美国文化存在于加拿大人的血肉之中,过去的经历存在于身份塑造的追寻之中,矛盾与无解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客观理性地接受并承认这一点,才能释然。

上一篇:《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蒙田论人生》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