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指南读后感10篇(2)

  初读《荒野指南》所带来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感觉,像极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确切地说,让人想起《海浪》,视角的流转,以及跳跃的时间跨度——事实上,总体看下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时间蒙太奇似乎是她一个相当鲜明的特征,有时候的时间跨度,就像一开始还是在说一九五六十年代,到最后就突然到了一九九零年代,从出生到老死,而且就是那么一篇短短的二三十页篇幅,利用这种时间的落差,很轻易地塑造出人物所要表达出的动机以及情绪等等,或者从侧面来描述主视角(或分视角相互)所观察到的人物情况。

  《真实蠢故事》以及《死于风景之畔》的小岛、童子军营的时代氛围,因为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脑袋里便不由自主地建立相似的影像再现。当然《月升王国》是个童话,人物年龄可以止步不前,而在《真实蠢故事》和《死于风景之畔》,他们还会在某个年华已逝或者衰老的情境下(而且这才是重点)再度去回忆过去的童话细节或某个人生节点的重大事件。

  《真实蠢故事》、《黑暗中的伊西斯》、《荒野指南》虽然相较带着一种幸存的希望,但也是充斥死亡的,只不过因为视角的有所侧重而变得特异起来。

  《泥潭人》和《叔叔们》是两种类似的关于死亡的形象,他们的存在,为挖掘一个隐形的不自觉的反物质的我提供了可能。而《毛团》和《铅时代》的死亡形象则是为了提供死亡的可能性。至于《体重》和《平庸的星期三》则是一种假设的死亡,或者说一种被扼杀的死亡欲望。

  《黑暗中的伊西斯》大概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或者单单以文字论),说的是一个很酷的文艺女青年如何在一个对其极为崇拜的文艺青年的眼中在残酷的时间长河中一步步绝望地走向死亡的故事,而文艺青年本人则因为被庸俗日常的生活同化而幸存下来但内心刺痛。虽然是一个接近俗套的故事,就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剩下的故事一样,总的来说都是同一个主题的变形:理想主义如何因为现实生活而不可避免地庸俗化——而这,我觉得作者想说的就是,这就是生活的力量,这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你活的越久,你就越能闻到时间的腐朽味道。

  《荒野指南》读后感(四):毛团

  买《荒野指南》完全是为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显然,在《盲刺客》那里受的伤害至今仍未没有痊愈——虽然更加显然的是我不打算用继续自我伤害的方式把那本书看完,所以,短篇小说集应该有帮助。

  玛格丽特的小说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所有的主人公都在拼命挣扎,激烈而**的**。她好像很欣赏这种狼狈,就像年轻女性照镜子时心里时常泛起的淡淡哀矜。并不同于自怨自艾,这种自我欣赏从本质上来讲是自我存在感的强烈反馈。

  《毛团》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走在时尚前沿的年轻女性,有想法,有态度,有见地,有容貌,所以这注定是个悲剧——这样条件好的女性通常都会不遗余力的把自己培养成第三者的不二人选,因为她们不介意利用自己,利用他人。当然,这里所指的悲剧,并非“第三者”这个身份,而是为了可以更大程度的加以利用,他们所选中的男人通常软弱,自卑,乏味,容易被驾驭,当然,也同时胆小而又自私。

  她选择了这样一个男人,其实是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她以自己的个人实力帮助他创办了一本先锋杂志,用她在纽约辛苦挣来的经验和出生前上帝便赐予她的天赋。而那个平庸的男人,不是和她并肩的同伴,而只是她的老板。

  她日日夜夜孤军奋战,得到一本杂志,和一个毛团。那是她的手术大夫从她的卵巢中取出的一个囊肿,像个椰子,有毛发,有零碎的骨骼和牙齿。她固执地认为那是她的孩子,是她的情人给她的孩子。她的情人给了她一本杂志,和一个孩子。虽然杂志经常会被董事会的那些保守意见毁掉好点子,虽然那个男人斩钉截铁的让她扔掉毛团,说“太恶心”,但她仍然满足,满足于这种“获得”——哪怕是形式上的。

  然而,她选择的男人最终选择了背叛和抛弃。他夺走了杂志,把她排除在创意部之外,并自己取代了她的位置(这是最可笑的,说明他对她没有欣赏渴慕,全是嫉妒。利用和背叛全是缘于嫉妒。)他回到了自己妻子身边,“他的良心依然洗刷干净,全然心安理得了。巫婆已死,他单脚踩在尸体上,他的战利品;他纵情**过,而现在他已经决定要过好半辈子的生活。”

上一篇:《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蒙田论人生》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