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寂·欢爱》读后感10篇(11)

  在《轮回》(2006.12.02)中,作者给自己这样的定位:一个“不知脚踏实地的人”、“一个孩子”、一个“在梦中迷路的浪子”、“尘根未净的俗子”,他的“脊背上的翅膀早已退化”,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笨拙地应付着迅疾的生活。/他疲惫地爱着,还没有感到厌倦”。他不是救世的天使,不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只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率真的人、一个孩子般的诗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尽己之力,让周围变得干净些,固执地相信着美好——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那么就保持我们自己身上的美好的东西吧!

  在2006年以后的诗里,时间不再是李寒的焦虑重心。那首《1970.10.22-?》写得多好:“那后面,还会有一串数字/记录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日期。我自己无法预知,/肯定要得由别人/填写了//你看,中间那短短的一小横/代表了/我的一生”。(2006.4.3)我想,时间焦虑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评论家吴亮关于“时间”的思考,与诗人们有相通之处:

  “物理时间连续,绵延,均速,不可切割,单向,不可逆,一次性,诸如此类。但心理时间完全不同了,它不连续,有快慢,可停顿,可逆,双向,重复,重叠,诸如此类。简单说吧,功利主义者强调物理时间,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时间就是金钱’啊,狭隘地把时间换算成各种收益与回报;审美主义者强调心理时间,他们热衷于内心感受,回忆,幻想,无谓损耗,虚拟世界。……如果时间不过是我们换取生活资料的‘成本’而不再是生存本身的最主要形态,它就将同地球能源一样被迅速开采完毕。人们现在普遍抱怨‘时间过得真快’的原因是,时间被榨得所剩无几,即便如此,人们抱怨的依然是外在的时间不够用,却没意识到被榨干的其实就是人们的生存形态本身……”

  既然“我诗故我在”,那么李寒这些优美的、有温煦、有生命的诗句,一定会长于一生,长于生命时间。

  五、好的诗,洁净如“泪洗的良心”。

  好的诗是温暖的,如母亲的手,给人以慰藉、理想、美好。好的诗还原人类的童年,甚至告诉人们未来的生活。好的诗不是批判、揭露,因为诗是审美而非审丑。在此意义上,诗是古典的、永恒性的,而非现代的、时尚的,更非“恶之花”及其罂粟的种子。

  真正的诗人,必然是个孩子、傻子,甚至像食指那样的“疯子”。他们只看到美,只固执地信守善,而不是揭发“恶”,因为他们不能让污垢伤了自己的眼睛。他让所有的苦水都倾倒在自己身上,独自肩起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的处所。或者,在贫困的时代,他要做一个“作着飞翔的梦,/借文字取暖的人。”(李寒《文字》)

  李寒在2006年以后,还偶而写一些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诗歌,比如《我不可能对你们说出我的痛》、《不可能*一个人的悲伤》、《我感受着我的肉体》等,这些都让人有惊悚之感。但是具有生活叙事之美的诗渐渐多起来,比如《中国母亲》:

  一个日常的女人,被岁月打磨得面目模糊。/如今,她站在菜市场里,/为晚餐是土豆白菜,还是萝卜蘑菇,迟疑不决。/她的自行车粘染了尘土和*,/车筐有些变形,(它一直装载着一家人的食粮)/她要趁着昏暗的天光,挑选那些喷过水的蔬菜,/要为秤的高低与小贩较量。/“菜还是这么贵,天都暖和了。”/“便宜不了的,什么都涨价!”/菜贩厌烦了她的挑拣。/“孩子正在生长,再买些苹果吧。”/10块钱6斤,尽管觉得贵了,/她仍然仔细地挑了些。/“他累了,爱喝口小酒,就着我炒的花生米。”/土豆两块,胡萝卜一块五,西红柿一块八,苹果五块,花生米三块,/红的,绿的,慢慢挤满了车筐。/一个清贫的女人,熟练地掌握了生活的算术,/她清楚,如何让每月的600块钱,正好与下月衔接。

  这是普通的一天,三月八日,/我见到一个普通女人,从菜市场缓缓走出,/她笨重的身体,隆起的腹部,/很快便会被黑暗和汹涌的车流淹没。/而在她的**深处,/那个一无所知的小小胎儿正在吞吐着羊水,/用脐带**着养分,/一天天长大。(2007.03.08)

  这首诗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生不息,明白了莎士比亚所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的含义。这样的叙事诗,也许是李寒所有作品里最好的。

  不仅如此,36岁的李寒把大量的诗作献给了自己的亲人——母亲、爱人和孩子。如《晕眩》、《况味》、《我爱上了……》,还有那篇《暮色》:

上一篇:《巴黎风格的布杂货》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贝聿铭全集》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