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九项惠民工程”持续推进。

  一是就业惠民工程安民心。新增城镇人员就业12.8万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96%,转移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7705人次,完成各类职业培训9.5万人,落实创业担保贷款1.22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

  二是教育惠民工程提素质。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现学前、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实施集团化办学试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177个。落实各类教育补助资助资金7.9亿元,惠及78.2万人次。

  三是医疗惠民工程保健康。医药**改革成效显著,市、区(县)医疗机构降低医药费用8500万元。全面落实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新建15所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对3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推广。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措施不断完善。与北京市卫生医疗领域合作不断*,让首府各族市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是社保惠民工程增福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目标超额完成。社会保险待遇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突破3200元,惠及25.3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月180元提高至245元,惠及3.8万人。落实社会保险补贴2.7亿元,惠及1164家企业、3.6万名劳动者。实现全国1.5万余家医疗机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五是扶贫惠民工程奔小康。建立防止因灾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脱贫成果不断巩固。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将贫困人员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至60%,支出5029万元、惠及6.1万人次。加大对和田地区协作帮扶力度,投入1.67亿元,实施抗震安居、安全饮水等28项重点帮扶项目。有组织接收南疆转移就业人员4503人次,开展对口帮扶培训5294人次,有效帮助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

  六是安居惠民工程解民忧。续建保障房6938套,将保障房申请标准由2850元放宽至3085元,分配保障房1.69万套。建设安居富民房1133户,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

  七是暖心惠民工程暖人心。新设立民办养老机构11个,新增养老床位1435张。投放5万吨储备菜和3300吨储备肉。建成早餐惠民服务网点1200个。全面落实医疗救助等各类救助资金6801万元。优化公交线路18条、新开11条,乌鲁木齐全国交通“一卡通”实现在全国253个城市通刷通用。

  八是安全惠民工程顺民意。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得到有效应对和处置。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民用气瓶实现充装到使用全过程封闭运行。粮食安全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稳步推进,各族群众饮食用药得到有效保障。

  九是文化惠民工程提自信。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道德新风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创排各类文艺作品20部。发行文化惠民卡2万张,全年开展惠民演出30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开展“百名京剧师资培训”工作,打造京剧示范学校50所,成功举办首届青少年戏曲大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147个社区(村)配备公共体育设施。市场监管、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科学普及、计划生育、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成绩。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切实抓好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实事,就会让各族群众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为实现总目标凝聚民心、汇聚磅礴力量。

  七、政府职能持续转变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始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学转促”专项活动,进一步强化政府系统党组织领导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决策部署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持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清理与规范行政权力事项,取消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事项等共计714项,市政务服务中心日均办件量2200余件,满意率达99%。扎实推进政务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新进展。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筑牢普法工作基石。畅通问政渠道,主动接受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落实重大问题行政决策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参与实效。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办理自治区、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329件,办复率100%。圆满完成全国信访工作会议现场观摩活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工作,持续开展作风建设“三项治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十改进、十不准”工作要求,坚决纠正“四风”“四气”,干部作风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