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腾笼换鸟重转型。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尊重历史、统筹兼顾、依法依规、分类推进原则,以存量引增量,低效换高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集约用地原则,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对外承租、增资扩能实现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加大“僵尸企业”处理力度,支持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坚持依法依规,通过集中清理、依法处置,倒逼落后和低效企业转型发展。探索建立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产出、单位能耗产出、单位排放产出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制度,配套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措施。综合利用闲置资源,开展腾笼换鸟招商推介,力争闲置资产盘活率达到80%以上。
(四)聚焦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新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北部生态农业区为重点,强力推进现代农业“410”工程,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粮油作物产业带,大力创建水稻、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加快发展油茶产业,形成全产业链条。发展水产品养殖产业带,有序推进胖头鱼、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水产生态健康养殖,争创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发展畜禽健康养殖产业带,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建设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合理布局畜牧产业,打造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绿色牧场”10家。发展林特产品产业带,充分挖掘山林、岗地资源,重点推进猕猴桃高端品牌化,葛根、玉竹等产业规模化,辐射带动全县林果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带,规划建设农特产品加工、招商、交易、物流综合体,引进和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力争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60亿元。
提升三产融合水平。坚持绿色发展、全域发展,依托“三乡工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电商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20家。加快开发曹畈温泉,打造油菜花等旅游观光带,发展一批集产业发展、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乡土民俗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资源和品牌资源优势,策划旅游线路,创新旅游产品,做大旅游产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品牌创建工程,发展“三品一标”3个,支持14个地标优品产业化发展,做实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加大设施农用地管控力度。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⑬经验做法,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整治三年行动,打造优美环境,塑造文明新风,传承传统文化,提质扩面建设一批精品村、示范线、特色镇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四大补短板”工程,稳步实施入江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外排能力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启动白洋河水厂、江湖连通等项目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高质量完成1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做好防灾救灾、气象服务、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统防统治等基础性工作,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五)聚焦改革创新高质量,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扩大开放开发。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临港新型工业区为主战场,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开发水平。积极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完成“巴兰散”总体规划修编及交通、物流等专项规划,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加大重点区域查违力度,规划推进货运码头、跨江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临空经济区。依托品牌共享,对接“一区多园”⑭,高质量推动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持续深化散花跨江合作和黄团浠区域协调发展,结合高铁片区、临空经济区,完成园区扩区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沿江产业集群,推进临港新型工业区“二次创业”。
提升第三产业。着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业态提升。研究制定《浠水县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化商贸布局,新建2条特色商业街。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家。积极培育高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快推进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实现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金融保险业和国有投资公司做大做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服务,力争新增五类市场主体5000个,“个转企”8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