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绿色实力。坚持以绿色项目扩大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围绕绿色理念谋实项目。注重政策研究,紧跟政策导向,重点对接大别山振兴发展、临空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补短板十大工程,精心谋实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绿色格局争取项目。按照我县14个谋划专项⑩,结合全县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格局,对内挖潜、主动出击、全面争取,力争更多的项目进笼子、可落地、快实施,力争全年完成争资70亿元。围绕绿色发展推进项目。按照月有开工、季有竣工、年有投产的要求,完善考核细则,落实协调机制,强化跟踪督导,以强有力的调度,推进项目建设。围绕绿色实力充实项目。抓实项目储备库、项目建设库建设,提高项目转化率,完善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形成接续不断、滚动实施的良性循环,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聚焦脱贫攻坚高质量,迈上全面小康新台阶
夯实脱贫攻坚责任。面对今年26个贫困村出列、11586户22863人稳定脱贫,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勇承重担,尽锐出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严格落实“五个一批”政策,全面完成贫困村“十有工程”。坚持领导向一线集结、人员向一线驻扎、重心向一线聚焦、资源向一线倾斜,咬定决战目标,压实决战责任,以攻城拔寨的态势、舍我其谁的气魄,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硬仗,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发力脱贫攻坚短板。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大小项目齐力发展,提高产业扶贫覆盖率。*实施产业推进行动,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长短协调发展原则,以猕猴桃、葛根、油茶、名优特水产等现代农业为主导,加快完善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做大产业规模。发展瓜蒌、食用菌等前景好、见效快的产业,力争全县发展瓜蒌1万亩,带动贫困户1000户;加快村级“扶贫车间”⑪建设,充分利用关停畜禽养殖场和闲置资产,发展食用菌、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特色扶贫产业,形成“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扶措施,全方位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相结合,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典型引路,逐步消除精神贫困。积极培育村级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次,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重点支持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市场主体。规范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加强跟踪问效,确保发挥最大效益。统筹推进贫困村、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均衡发展。全面完成危房改造“清零”任务,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构建大扶贫格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胜局。
(三)聚焦转型发展高质量,增强工业倍增新引擎
坚持招商引资重质效。坚持全域招商、工业为先原则,突出税收导向、环保门槛、科技含量,严格落实“三表一图”⑫,着力提升招商质效。创新招商方式,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链招商,借助科技人才招商,实施重资产招商,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中介招商,推动招商由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按照信息变意向、意向变协议、协议变合同、合同变工地、工地变工厂的要求,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完善招商考核机制,将项目的落户、开工、投产全过程纳入考核内容,确保企业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力争新引进各类项目8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0个,当年项目资金到位率达到45%。
强化企业发展重培育。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扎实推进工业倍增,做大总量、做强增量、做优存量。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服务机制,落实“一企一策”,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实施隐形冠军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争全县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深耕细分市场,“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领军行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设立县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出台个性化扶持政策,引进一批产业链项目,全力培育汽车零部件、生态陶瓷等支柱型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