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海盗》读后感精选10篇(4)

  新作《大国海盗》延续了这两大特色,可惜,《辛亥:计划外革命》掐准了“辛亥百年”的节点,太抢眼,以至于掩盖了此书。但在我看来,《大国海盗》更具价值——它不仅揭秘了那段遭遗忘的历史,也凸显了雪珥历史观上的某些缺失。

  被祖国追杀的海贼王

  提起海盗,你首先想到的是北欧海盗、加勒比海盗、索马里海盗……可是,中国海盗也风光过。比如倭寇。什么,那不是侵扰东南沿海的日本浪人吗,怎么算“中国海盗”?其实,海盗里“真倭”极少,主心骨均为中国人,以倭寇为名,不过是遮人耳目。

  放着好端端的顺民不做,何苦在刀尖上过活?雪珥的答案很简单:被逼的。

  东南沿海人多地少,务农难以生存,宋代以来当地人便从事海外贸易,经数百年积累,集聚了浓厚的财富和人脉。然而明初,朱元璋禁止民间擅自出海,规定“片板不许入海”。永乐时海禁稍松动,但嘉靖二年,两拨日本人为争夺朝贡贸易的特权在宁波发生械斗,明政府嫌麻烦,干脆连官方贸易也不和日本人做了。

  这一下,沿海居民彻底“被下岗”,天朝还不安排出路。彼时贸易全球化已初露端倪,海禁政策还使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制造”严重短缺,价格攀升。在求生渴望和高利润的刺激下,东南沿海走私泛滥。高利润伴随高风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捍卫国家利益”的政府军,打着“倭寇”旗号的海上武装商团遂海盗应运而生。

  边患日益严重,明政府的本能反应是大胆刁民竟敢与国法对抗,灭了!但苛政激起的抗争是剿灭不净的,下手毒辣的浙江巡抚朱纨曾感叹:“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群盗易,去中国衣冠盗尤难。”衣冠盗,指沿海地区参与武装走私的世家大姓,以徽、闽、浙商人为主。朱纨反遭大批同僚弹劾,被迫自杀。

  此后王直崛起。他可谓中国历史上名头最响的“海贼王”,跟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都交过手,自封“净海王”。他还颇有政治头脑,常在把官军打得屁滚尿流后要求开海禁,那意思很清楚:我不喜欢做海盗,实在是天朝的法令太变态!胡宗宪于是认识到,剿无济于事,重要的是抚。他招安了王直。孰料朝廷死不开窍,愣是不松口,结果招安变“诱捕”,王直被正法。

  王直一死,群盗无首,基本秩序都没了,东南沿海更烦扰。憋到明穆宗登基,终于开海禁,史称“隆庆开关”。说也奇怪,“倭寇”迅速销声匿迹,海外贸易还让明政府积累了数亿两白银,使其在内忧外患中挺了数十年。

  但诚如雪珥指出的,隆庆帝仅开放了福建海澄的月港,“改革并不彻底,海上贸易的大门并未打开,而只是开了一条小小的缝隙”。所以,海盗未曾杜绝,明政府也是一贯打击。而同期,欧洲人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地理大发现如火如荼……

  有毒的海盗史观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在海外拓展,发现佛得角、好望角,发现印度尼西亚、美洲大陆,发现香料、黄金产地,开辟了新航路,带回了高利润。两国并在15世纪末划定“教皇子午线”,签订了首次瓜分世界的条约。接着,是英国人、法国人……中国却大搞海禁,种下了近代屈辱史的远因。为此,雪珥屡屡喟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错过海洋300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对海洋的隔膜、对海权的无知。《大国海盗》有利于扭转这种思维。或许是屈辱感太甚,激发了雪珥的“海盗史观”。在后记中他**裸地写道:“我们被‘殖民’了,太窝囊了,一耻;我们居然没有去‘殖民’,也太窝囊了,二耻……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中,‘二耻’是才是根本之耻,也几乎就是导致‘一耻’的根源。要么成为狼,要么成为羊,有第三种选择吗?”

  此番话令我不寒而栗,而且据我判断,雪珥说出了不少国人的心里话:老祖宗抢晚了,才造成了近代的悲剧!但这恰好反映出我们不是海洋民族,并未理解海权。

  海洋贸易不等于殖民,殖民不等于劫掠,海权也不等于丛林法则,每一个试图将丛林法则进行到底的国家,都难逃衰落。葡萄牙、西班牙拼命压榨殖民地,但帝国的辉煌很快烟消云散。到20世纪,葡、西一度沦为军人独裁,恐怕与弱肉强食的“海盗史观”不无关联。

  在取代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过程中,英国靠海盗帮了大忙,但这主要是为了打破西班牙对海上贸易的武装垄断。大不列颠的崛起,靠的还是贸易,这也决定了英国的战略传统:保护海洋航线,为贸易而战,海权基于全球贸易之上。该传统为美国所继承。这也便是为什么,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有别于传统帝国。(详见布氏著《大棋局》)

上一篇:《朵云封事》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资本.让你看懂世界格局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