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封事》是一本由[加]李在中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50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朵云封事》读后感(一):往事如风,却能够永不消散
曾经看过 《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一书,也因此“认识”了作者李霖灿先生。李霖灿先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拥有数十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资历,对美术颇有研究,也曾在台北各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所以再来看《朵云封事》这本书的时候,就禁不住有一种亲近之感,感觉距离因为特定历史情形下那些国宝级文物的颠沛流离之旅又近了一步。历史形势与时势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文物保护者却自有自己的职责所系。目标是明确的,所以,无论身在何方,无论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困境,他们都会把保护好文物、开展好研究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这样的一种情怀,在《朵云封事》诸篇之中也比比皆是。
《朵云封事》是李霖灿之子李在中的一本文集,主要是对父辈往事的回忆文章合集。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李霖灿及中央博物馆旧人的追述,包括在大陆和迁台后的生活、学术情况;二是对中央博物馆从筹建、避难、还都、迁台、并入台北故宫经过的梳理;三是围绕台北故宫的一些人事、旧事的回忆和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的一些记录。至于各篇的内容,李在中在《朵云封事》的“前言”中已有大致介绍,值得注意的倒是李在中对《朵云封事》这本书的态度——他引用了别人的一句话:“科学思想里面没有世故的说法,也没有官样文章。”这句话用来评价整个《朵云封事》中所涉及到的那些文物保护者,也是非常适合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心想到的只有文物保护和研究,这既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赖以吃饭的凭借。知天命,尽人事,这就足够了。要想苛求每个人都成为“完人”,先想想自己做到了多少,自己做得到底怎么样!
所谓“朵云”,这一说法来自于唐朝能臣韦陟。因为韦陟在信函最后的署名颇为花式,写得像几朵云彩,于是“朵云”就演绎成为信纸的雅称。所谓“封事”,本意是密封的奏折,后世引申为信封的意思。所以,“朵云封事”也就可以理解为装在信封里的信件,而且一定是颇为珍贵的那一种。纵观《朵云封事》中的三十篇文章,按照李在中的说法,虽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像秋天五彩缤纷的落叶,虽然丰富却也驳杂;但在内容上却足以惊艳,写出了很多老文物工作者对待研究、对待学术、对待文物的那一种忘我的态度。写的是“中博”和与“中博”有关的事情,但意义却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可以推而广之,作更大范围和层次上的理解。当然,从其中的《内战与逃难》《来台初期》诸篇中也可以看出,李在中对国家分裂、文物遭受无妄之灾的一种惋惜态度。他称之为“伟大时代的大悲剧”,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惟有和平才是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的幸事,惟有统一才可以让几十年离散不得见的国宝文物得以相见,并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幸事以及珍贵无比的回忆。
从《朵云封事》的字里行间,也可见李在中先生对如今台湾民进党推行“去中国化”的那种痛恨、愤怒。他的父辈们为文物保护沤心沥血,誓以“学术报国”;而如今却有那么一些人,不以崇洋媚外为耻,反而恨不得抹去所有能抹去的中国印记,甘于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何其不幸哉!期待“这一页”尽快翻篇,让民族与历史的罪人永远为世人、后人所警省。
《朵云封事》读后感(二):战乱时期的考古
本文首发于北京晚报2018年9月28日 作者夏安
数天前,巴西国家博物馆被一把火烧得精光,文物全部毁灭消失,许多份历史被从记忆中抹掉,失去了最宝贵的能够证明存在的证据。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未到,文物先行。许多珍贵文物同考古学者们一同去了祖国的西南边陲。在那段战乱的年代,他们没有一天停止保护、研究与考察,不断有重大突破性的发现。在李庄,李济先生在向大家解释“全面抗战”时说,学人要以身作则,怀抱学术报国,毫无保留地贡献一己之力把事情做好,“‘抗日救国’不是一句口号,要知道敌人的‘强’不是一方面的,我们不要问在第一线的忠勇将士抵抗得了敌人吗,我们要问我们的科学或学术抵得过敌人吗?”抗战时期的考古故事,李在中将他所知到的事都写在了《朵云封事》一书中。
上一篇:恋·恋·未知地·台湾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大国海盗》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