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封事》读后感10篇(2)

  什么是朵云?这个讲法来自唐朝的能臣韦,他在信函的最后署名也就是今天的花式签名,写得像几朵云彩,非常好看,后来朵云就成了信纸的雅称。而封事就是密封的奏折,后世引申为信封之意。美丽的云朵,密封着什么样的往事?李在中正是通过回溯战乱年代相关的人与事,描绘了蔡元培、傅斯年、李济、曾昭燏、潘天寿等一代知识分子学术救国、文化图存的爱国群像。他们希望通过整理文物、研究历史,来凝聚民族文化向心力,树立民族自信心,他们开创了中国综合性集科研与教育于一身的博物馆建设的先河。

  从某种程度上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加速了新学术之路的步伐。在一次北平名流的聚会里,傅斯年先生对大家讲,书生何以报国?这个问题真正的意思是,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救亡图存关键时刻要觉醒和反省:我们到底能够做什么?

  从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间,这些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共进行了十五次殷墟挖掘,在著名的127灰坑中出土了一万七千余片甲骨,装甲骨的箱子重达三吨。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这批箱子太重,在搬运中压伤了两位工人,忙中出错,箱子运到南京时,大家才发现竟然放倒了:原来地表上层压在了箱底,最深层的反倒后来居上,成了“上下颠倒、本末倒置”。因为有工人受伤,其他工人就不愿意再大费周章将它们颠倒过来,所以后来整理研究时,其实“上层”才是“底层”。

  在书中收录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云南大理苍洱考古团队留存的照片中,我们还得以一窥最早的中国女子考古的阵容,照片中的学者们以曾昭燏先生为首,大部分都是女性。而且许多人想不到,这些学者大多是理科生。这支战时考古队伍中是清一色海归青年,除了张道藩先生学的是美学,其他人有学物理的、学地质的,还有学生物的,正是这一批人一步一步实现了书生报国的伟大理想。

  抗战期间,许多考古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李庄完成的,《朵云封事》里面有几章都讲到了李庄。李在中根据其父亲李霖灿先生的日记、书信、绘画,重新走过父亲当年走过的路,又走访了他父亲的老朋友,以及一些当年生活在李庄的中博和故博子弟,以此来完成《朵云封事》这本书,因此他的记述给我们了解李庄提供了很多真切的口述资料,也让抗战烽火下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鲜活起来。

  此外,李在中的写作把“实境研究”和“史景感怀”结合起来,这对于我们如何书写历史很有启发。《朵云封事》这本书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考古文博事业的创建、对我们理解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朵云封事》一书中所写的一代考古学人为中国近代科学考古文博事业、民族社会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体系的发展,贡献良多,也为日后的中国人文艺术学术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朵云封事》读后感(三):“中央博物院”老一代学者的治学雅趣

  《朵云封事》是李霖灿之子李在中的一本回忆中央博物院前尘往事的文集,主要讲述了李霖灿那一代学者在战乱年代艰苦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的前尘往事。不管是在云南还是建国后迁往台湾,环境比现在不知道要差多少倍。反观李霖灿、董作宾等人的研究成果,着实令人钦佩。

  老一代学者,不仅治学严谨、毅力惊人,也很乐观,懂得苦中作乐。他们的生活交往过程中充满雅趣。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朵云封事”取自于台北故宫庆祝六十周年印制的一份雅致的纪念品。那是一个装着信纸和信封的小盒子,取名“朵云封事”。“朵云”来自唐代韦陟像云朵一样的署名,后来成为信纸的雅称。“封事”原来是指密封的奏折,后来借指信封。

  从网络上搜索“么些”,很自然地会关联到李霖灿、董作宾等人。“么些”风俗和甲骨文字的研究,是他们的重要工作成果。“么些”是纳西族的先民,主要在云南丽江泸沽湖附近居住,书里写他们又称么梭、纳人。这样看的话,么些可能就是摩梭人吧,不敢肯定,先留下疑问。

  李霖灿和董作宾等人在云南丽江的泸沽湖、白水台、阿明洞等几个地方,主要就是研究么些民族以及东巴文化,记录他们的风俗和文字。纳西族东巴和才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还结识了泸沽湖出生的少年活佛罗桑益世。

上一篇:恋·恋·未知地·台湾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大国海盗》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