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海盗》读后感精选10篇(5)

  反面典型则为日本。其海军曾打败中国的北洋水师,在对马海战中大胜沙俄海军,联合舰队鼎盛时期拥有10艘航母、10艘战列舰、38艘巡洋舰等等,可谓风光无限。但结果呢?短短几年就被美军打个精光。太平洋战场打的是“资源战”,更是“贸易战”。日本没有全球性贸易,联合舰队建立在**、薄弱的基础上,注定昙花一现。

  写到这儿我想反问,即便明政府加入了海外殖民,为什么不会像其他帝国那样,在对外扩张中分崩离析呢?明政府没这么做,并非鼠目寸光,未能及时加入抢劫团伙,而是因为,农业国最怕的是自由贸易及其背后的思想基础:个人主义。自由,才是海洋的真谛,也才是专制的敌人。

  《大国海盗》读后感(六):军事是政治的继续,经济是政治的核心

  作者简介:雪珥,澳大利亚华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国际化的崭新视角、跨学科的宽阔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改革史,不仅十分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更重视思想的理性和宽容,及历史研究成果的大众传播效果。主要著作有《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作者大声疾呼:凡是在海洋上无所作为的国家,注定是失败的国家,赢得海洋比赢的陆地更为重要。

  内容概况:

  这本书主要讲的海盗就是——倭寇,就是来自日本的强盗。从元末明初开始,日本进入南北对峙,战争让许多人失去了收入来源,一些缺乏谋生资本的日本人就组织起来,开始以抢掠为业。

  倭寇是明朝中后期特别严重的问题,大明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煞费苦心。通常认为,戚继光等将领率军剿灭了这帮匪徒,倭患才成为过去时,但实际上倭寇问题得以解决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抢掠大陆沿海的倭寇在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就存在。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团,就提出了希望日本政府能出力禁绝倭寇——这显然是徒劳无功的。于是明朝政府开始逐渐禁绝海外贸易,1381年,朱元璋甚至下令“寸板不许下海”。

  禁海令的初衷是希望解决倭寇问题,然而却事与愿违。许多沿海居民本来只能依靠海洋贸易赚钱谋生,不许出海等于断绝这些人的生路,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或者不顾禁令而进行走私贸易,或者拿起武器做了强盗。其实虽然统称倭寇,但是其中日本人是少数的,其中大多是以前靠海为生的沿海中国人。由于海洋贸易是违法的,进行海洋贸易的团体就不能得到政府的保护,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这些团体只能建立私人武装,从此,这些来自明朝的强盗、走私犯和私人武装,与日本强盗一起都被统成为倭寇。

  明政府的本能反应是大胆刁民竟敢与国法对抗,灭了!但苛政激起的抗争是剿灭不净的,下手毒辣的浙江巡抚朱纨曾感叹:“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群盗易,去中国衣冠盗尤难。”衣冠盗,指沿海地区参与武装走私的世家大姓,以徽、闽、浙商人为主。朱纨反遭大批同僚弹劾,被迫自杀。

  实际上,本来希望消灭倭寇的海禁,却制造了更多的倭寇;更多的倭寇出现,又导致了更严厉的海禁;更严厉的海禁,又制造了更多的倭寇虽然戚继光等名将继续抗倭,并取得了若干次辉煌的胜利,但只要海禁不除,倭寇就会被不断“制造”出来,沿海的居民为了生计只能从事走私和抢劫,并不断与朝廷对抗。这样的倭寇,无论怎么剿灭,也剿不干净。

  被倭寇搞得精疲力竭之后,明朝终于认识到倭寇问题的根源是海禁。隆庆皇帝(朱载垕)在1567年宣布废除海禁,史称“隆庆开关”。说也奇怪,“倭寇”迅速销声匿迹,海外贸易还让明政府积累了数亿两白银,使其在内忧外患中挺了数十年。

  说了半天海盗,必须提的一个人就是汪直(王直)这个海盗头子:

  王直:明代海盗,明朝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又名五峰,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

  他可谓中国历史上名头最响的“海贼王”,跟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都交过手,自封“净海王”。他还颇有政治头脑,常在把官军打得屁滚尿流后要求开海禁,那意思很清楚:我不喜欢做海盗,实在是天朝的法令太变态!明朝甚至为王直的人头悬赏百万白银和伯爵爵位,但是毫无作用。后来胡宗宪以开放贸易为饵,诱骗王直登陆谈判,才能将其拿下。胡宗宪于是认识到,剿无济于事,重要的是抚。他要招安王直。但却被时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所杀。结果招安变“诱捕”。 群龙无首之后,带来的又是一场浩劫。这个个就不细表了。

上一篇:《朵云封事》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资本.让你看懂世界格局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