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的读后感10篇(4)

  艾略特在《批评的界限》一文中给好的批评家下了一个定义:“他们能让我去看我过去从未看到过的东西,或者只是用被偏见蒙蔽着的眼睛去看的东西,他们让我直接面对这种东西,然后让我独自一人去进一步处理它。在这之后,我必须依靠我自己的感受力、智力以及发现智慧的能力。”而批评,他认为和形而上学一样“为我们靠直觉相信的东西勉强找些理由,但找这些理由本身也就是直觉。”

  他自己的批评在一种谦逊的外表下包裹着不容反驳的结论,言之有物、条理分明又实用有效。读者通过他的批评能够学会理解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诗或不喜欢的散文。他的批评很少掺入个人感情,他为诗人分类用的是“大和小”,而不是喜欢和不喜欢。他批评上的功绩就在于建立一种非常客观和可靠的鉴别标准,使现代批评迈上能够对一切进行量化的轨道。

  他建立标准方法是形成一套实证科学式的分类体系。比如,对于诗来说,除了通常的比较传统的分类:叙事诗、史诗、抒情诗、颂诗等等,他发现一种更有价值的分类,这个分类针对诗运用的材料,比如意象、行为、思想或灵感结晶、事件、瞬间的情感体验,以及景色中的自然万物。这些材料可以是五花八门的,但是它们必须是客观,或者说可定义的。

  诗人运用的材料越客观可靠,诗越有现实意义,也就越有价值。而且在鉴别一首诗的价值,只要把材料相同的诗放在一起比较,看此材料是否运用得充分、恰当;同样如果是在诗人之间做比较,只要比较他们作诗常用的材料,以及运用此材料的手法是否自如有力。艾略特的基本诗学就是诗的材料学,与此相地比的是形式诗学,如克林斯·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中所阐明的。

  诗人斯温伯恩的诗让艾略特特别困扰。他的诗似乎找不到确切的材料,既没有形象,也没有思想,它用的都是浮泛的词,大多是在抒发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又从来不具体,难以定义,这种诗“不是通过浓缩而是通过扩展才显示自己的力量”(《诗人斯温伯恩》)。 艾略特认为斯温伯恩的诗是一种奇怪的诗,并认为它们得之于语言,自成一体,只有声音又没有音乐性;受到相似批评的还有雪莱的诗(《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艾略特之后,一个批评家再推崇斯温伯恩和雪莱将是一件危险的事。

  艾略特诗学上另一个大的成就是重新定义玄学诗,将其看作是英诗传统的主流,并用它们重新描述和预测英诗的走向,此举在英美之间激发了大量的批评思潮和诗歌流派。玄学诗的材料是一些确定的观念或偶然的灵感,它们来自于对周围世界感知的综合;这些材料分布在诗句中间,甚至还可能藏在句子之间的空白处,它能让读者感知到某种“机智”(wit)。

  这种诗的特点在于能够运用最简单纯净的语言将朦胧的、混沌的现实重现出来,诗人的才能在于将这种朦胧的、混沌的现实表现得像真理一样秩序严整、不可分割。这是一种巧妙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而且唯有通过诗的说服力才能加以把握,诗人需要“对秩序特别偏爱,对混乱特别**“。

  艾略特是从波德莱尔《恶之花》里的两句诗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手里的材料的,“拥挤的城市!充满梦幻的城市/大白天里幽灵就拉扯着行人!”这两句诗将“卑污的现实和变化无常的幻景合二为一”,其运用的材料是一个凝炼的都市即景,这种材料也是艾略特每天都能体验到的东西,个人的体验再加上时代的思潮(迷惘的一代和虚无主义),就构成了他的诗的形体和灵魂。

  当然,不能说艾略特的诗全是由这种材料构成的,只能说这种材料在他的诗里得到了较为纯熟的运用,他的名诗《荒原》是这样的,他后期的诗《圣灰星期三》则是充满宗教虔诚意味的玄学诗。他最能得到大众喜爱的《老负鼠的群猫英雄谱》使用的材料刚是活灵活现的猫性,在这组诗里,艾略特的保守主义被小猫高贵、独立、自由的精神一扫而空,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猫被他描绘得妙趣横生,根据这组诗改编的音乐剧(由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改编)被称为最成功的音乐剧。

  科学技术快速改变了时代的精神风貌,艾略特诗中颓废迷惘的思潮已经被信息风暴吹干荡净,他作诗的材料当然仍然可以用,但要推陈出新才能与当代人产生共鸣。他的批评当然比他的诗更有生命力,在提高诗者的鉴赏力和教导新作者如何处理手里的材料方面,仍然有像纲领文件一样有效。只是在他之后,新诗的材料已经丰富到一个单纯的文学批评家也不能全部辨识的程度了。

上一篇:非洲草原王者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偶然的音乐》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