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一次看到的充满泪水的眼睛
我最后一次看到的充满泪水的眼睛
越过分界线
这里,在死亡的梦幻王国中
金色的幻象重新出现
我看到眼睛,但未看到泪水
这是我的苦难。
这是我的苦难
我将再也见不到的眼睛
充满决心的眼睛
除了在死亡另一王国的门口
我将再也见不到的眼睛
那里,就像在这里,
眼睛的生命力更长一些
比泪水的生命力更长一些
眼睛在嘲弄着我们。
《荒原》读后感(四):恶心
读完《荒原》这首诗,除了酒保那段让人耳目一新之外,唯一的感受就是恶心。T.S.艾略特作为一战后"迷惘的一代"和基督教保守主义精赵神棍心理的糅合写出来这样的东西倒也不奇怪。你说他一个一位论派的美国人怎么就移民到英国去当英国国教高派的warden了呢?居然还成了Society of King Charles the Martyr的终身成员,这个协会是个什么组织呢,它崇拜第二次英国内战中被砍头的那个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怎么样,够精赵吧。这首诗,是埃兹拉·庞德给他删节后帮他出的道。庞德也是个奇人,美国人,二十年代搬去了意大利,二战支持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还用意大利的短**喇叭向美国喊话,战后装精神病躲过叛国罪审判。真是臭味相投。
联系诗人生平再看看这首诗,
第一段,现代世界是荒原,人们好坏不分,苟且度日。现代的伦敦简直就是但丁笔下的地狱,这群熙熙攘攘的不信教的人都是活死人、僵尸。
第二段,我唯一喜欢的一段,两个女人在叽叽喳喳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话,酒保催他们赶紧走要打烊了,讽刺现代人精神空虚、讲话空洞无物,成天就知道吃喝拉撒八卦追星,像《小不列颠》里的Vicky Pollard一样。看这段的时候如果你不烦躁就说明你没看懂(或者翻译不到位)。
第三段,现代生活聒噪、肮脏、烟雾缭绕,过去的生活小河潺潺时光静好。林荫道变成了电车道,夕阳下的海滩变成了浮着油、烂木头的垃圾港。(友情提示:直到1884年市长Eugène Poubelle下令强制使用垃圾桶之前巴黎住户的垃圾都是往窗外倒的,而抽水马桶在欧洲普及于19世纪中期)
第四段,人生没有意义,水代表着洗礼——生和被淹死的异教神——死,腓尼基水手在被淹死之前想的那些挣钱赔钱、青年老年的事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加尔文派看法,同样的意象也出现在了梅尔维尔《白鲸》最后那段。
最后一段,艾略特玩哏(allusion)越来越狠了,前半段,讲像耶路撒冷这样的城市一次次被毁又被重建,大旱的时候小教堂上的鸡叫了一声就下雨了,后半段卖他在印度学到的《奥义书》,说恒河边人民受到的苦难和前面那些城市是一样的,雷神好心好意提醒他们要"舍己为人” “有同情心” 和 “自制"这群愚民却听不懂,总之信教得平安。
《荒原》读后感(五):书摘
准会有足够的时间
让黄色的烟雾溜过大街
在窗玻璃上蹭它的背脊
准会有时间 准会有时间
准备好一副面孔去会见你要会见的那些面孔
——《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
然而四月的落日,不知怎的使我想起了我已埋葬了的生活,春天的巴黎,我感到无比的宁静——看到这个世界奇妙万分,青春洋溢,说到底。
你无懈可击,你没有阿喀琉斯的脚踵。你将继续向前,当你最后取得成功,你能说:这一点上许多人都以失败告终。
——《一位夫人的画像》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
培育出丁香,把记忆和欲望
混合在一起,用春雨
搅动迟钝的根蒂。
——《死者的葬礼》
“那仅仅活了一天的蝴蝶,一样也把永恒经历。”
——《一曲抒情诗》
《荒原》读后感(六):身体的“死亡之舞”
“死亡”与“水”的二重辩证启示
在《荒原》题辞中,当孩子们问关在笼子里的西比尔:“‘西比尔,你想要什么?’她回答道,‘我想死。’”“死亡”意象直接出现在两个章节的标题中,贯穿了全篇的意义结构,可见“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本质特征之一。但细细观察荒原里这种种看似死寂之物,有暗含着生之情状,这死与生的联姻,让荒原里的死亡呈现出“西比尔式”的非生非死之态。另一方面,荒原本身就是水与土分离的意象,但诗中却并不缺少水的存在。与“死亡”一样,这两个意象都在诗中体现出一种悖论式的二重性特征:生与死的对立与融合;水似乎既是荒原的拯救之源,又是死亡的象征。事实上,艾略特的诗歌中“死亡身体”意象并不乏见,单就这一点来看,失效之水所代表的大自然犹如引导生者走向死亡的死亡舞者。
上一篇:非洲草原王者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偶然的音乐》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