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的读后感10篇(3)

  一

  《死者的葬礼》中,四个小节中将各种各样的不同时空的“死亡”现象呈现一个平面上,就像身处无时间无空间的梦幻之中:“我会给你展示在一把尘土中的恐惧。”从残忍的四月死去的土地中搅动着的笨拙的根蒂,到一战前夕玛丽的表哥与心上人的自杀,那个“被吊死的人”;战争给伦敦带来了死神,还有那埋在土里的尸体……但是,这些死亡意象同时还伴随着生存的意识。死去的土地和乱石碓的垃圾里,根蒂仍然挣扎着复苏,花园里的尸体竟正在发芽,枯干的野草仍然在歌唱。题辞中的西比尔因受阿波罗恩赐永生不死,却忘了要求青春常在,因而年老色衰,虽生犹死;斯特里坦与伊索尔德虽然两人最终都沉入无知无觉的死亡之中,却由于至死不渝的不朽爱情使灵魂得到救赎,虽死犹生。这些形成死亡身体的意象之流,汇聚了生之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些死亡不是单一的非此即彼,而是生蕴含于死亡之中,死后仍然在努力求生。

  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和作为生殖神的鱼王和寻找圣杯的渊源来看,乐生、繁殖意识无疑居于主导;至基督教文明兴起,强调原罪、死后净化灵魂,比起现实生活的残忍,人们更向往死后永乐的天堂。当圣奥古斯丁来到迦太基,东方宗教观念的融入,涅槃、超脱意识又强调死而复生。从生存、死亡到复活的循环,荒原里的身体正好将这一循环演示了一遍。

  二

  荒原里并不缺水,“把记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迟钝的根芽……/夏天卷带着一场阵雨……”“热水十点钟供应。”在鱼王神话里,正是缺水带来危机,水是拯救万物之源,而《荒原》里的水同时也是死亡、欲望的象征。“那个被吊死的人/害怕被水淹死”,《弈棋》的最后,眼前的糜烂场景仿佛令人临近崩溃,便出现了正要投河自尽的奥菲利娅的台词。意味着拯救和新生的钓鱼者,此刻沉思的正是其哥哥和父亲的海难,尤其是第四章的《死于水》,的确,水带来的并非拯救而是真正的死亡。因为这里的水已经不再是圣母玛利亚神圣的水,可以涤尽灵魂的罪恶,由于人们的欲壑难填,已经使水变成了欲望的汪洋大海。“泰晤士河泛起/油污和沥青/河上画舫随着潮流变换/而各自漂动……”历史可以重复,却永远不能复现,同样的拯救方式在今天已然被毁坏殆尽。

  “于是/我来到了迦太基”,希望用东方的火诫来燃烧罪恶,获得解救,在目睹了女打字员与小经纪人的有欲无爱的场景后,只好高呼“燃烧吧 燃烧吧 燃烧吧/主啊,你救救我吧”。腓尼基的水手溺死于水,唯有寄希望于雷霆的话,能否带来生的希望。

  但是,诗歌结尾,“西罗尼摩又发疯了”,借助于历史传统,东方宗教的信仰,似乎都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三

  《荒原》中这一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生死观与法国另一位“神秘的沉默者”——莫里斯布朗肖颇为相似,对布朗肖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类似于死亡之际的极端过程,正像马拉美的体验,写作本身使作者陷入这种极端困境之中,因此,作品的铺展遵循一种“圆的逻辑”,作品自始自终便是在作“趋向于自身渊源的运动”,这一空洞的渊源便是死亡。“作品只有当它是撕裂的,始终斗争着的,永不平静的统一体时才是作品,只有当它通过黑暗而成为光亮,成为始终被封闭东西的充分展示时才是这种被撕裂的内部深处。”所以,对死亡与水的双重责难正体现了文本的这种撕裂性。

  当德米特里•卡拉玛佐夫还在哼着圣歌,“他过去活着的现在已经死亡/我们过去活着的现在怀着一丝忍耐/正濒临死亡。”就像克洛德西蒙所说,与活着同样荒谬的事,乃是死亡,而人生不过是在探询这一生与死之间的距离罢了。因此,最真实的状态便是这种无时无刻的濒死状态。“水”像死亡舞神一样,引导着荒原里的身躯一步步走向死亡,它们被排斥在活人的世界之外,但同时并未进入死亡的世界之中,就像被俄耳浦斯牵引返回人世的欧律狄刻,看似在走向生之路途,实际却是更为接近死亡深渊。

  《荒原》读后感(七):艾略特的“材料”诗学

  T•S•艾略特(1888—1965)曾经将自己概括为“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国教高教会派”,这三个标签鲜明响亮,无需解释就知道他在宣扬一种高调的保守主义。这个保守主义的根源又在于他过于苛刻的“确定论”,他的自我意识过于诚实,不会不经思索地接受混沌、朦胧和不可知的事物,直到它们被诗或批评所统摄。他的保守主义意在给予古典主义与现代价值体系(崇尚自由)之间一个不亢不卑的距离。

上一篇:非洲草原王者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偶然的音乐》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