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5)

  从日记来看,当时的夏济安先生(一九四六年夏先生31岁)是一位具语言天赋、聪慧过人的文艺青年,例如竟然可以借《我的小传》这种作文题目来了解“她”的身世(2月20日日记);同时又用情极深、极其**,女主角填写的一张“学生选习学程单”,是他仅有的“她”的亲笔手迹,或许这是两人产生客观联系的唯一实物。内心确定无误,却永远等待上帝。“绝对的贞洁主义者”,往往感情一经有所属即浓墨重彩,必然会像夏先生这样反复重蹈独自苦恋的覆辙。“情愿清清楚楚地吃苦,不愿糊里糊涂地享乐。”(3月4日日记)

  一九四六年这一年,实际上是一个不安的年份。年初,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开幕,国共双方下令停止冲突,夏先生在1月14日的日记中记有:“一般人很乐观,我悲观。中国自己不争气,国事要叫美国来解决,美国情愿看见中国不战而被瓜分,不愿看见中国内战而得统一,我们亦没有法想。”和平是短暂的。普通民众希望“比较不坏”的结果是大战早点结束,“此是国家之福”。2月21日的日记又记有:“除了想她之外,东北问题也很使我忧念,……东北问题,非苏美打一打不能解决。我看得很清楚,可是还在替国家着急。战机实已迫切。今秋平津开得成学否还成问题。”由此可知,当时国内环境还有这个问题。后来此问题直接关涉到了联大师生。当时联大教授曾经为东北事发表宣言,表达主张东北迎归中国的态度,但师生对此态度不一,因此事为国民党所发起,很多人不愿因此为其利用。夏先生日记中对此有批评,先生其实赞同做此番表态,但也没有参加。他记道:“我曾经说过要去参加,临时却又畏缩了。到底怕什么呢?就是怕“清议”。今天这次游行虽不一定就是国民党发动,受到国民党的赞助,是不成问题的,既然由国民党的份,加入进去就好像不清不白了。爱惜羽毛的人,虽然很赞同这件事,可是没有勇气站出去。”(2月25日日记)由此可以对当时知识人群体对局势和党派的认识有所观察。联大的风潮,每一次的起因都很复杂。

  联大复员其实也很曲折,几度搁浅,当时还拟三校在北方先招收新生,昆明的教学仍在组织。联大教授会议上,梅贻琦的“再上三个月课”的办法,决议交常委会复议,受到学生反对。北返开始后,学生尚有校方组织,教师则似乎“悉听尊便”。夏先生本有出国计划,接洽未果,后来水陆皆难,辗转重庆,遇到“中航工潮”受阻,拖沓时日,经济上越来越吃力;后来取道南京返沪,最后到北平就了北大教职。这个历程也被忠实地写入这一年的日记,很见人海浮世的飘零。

  一九四六年的生日这天,夏先生决定绝食:“我所以绝食是向生命的抗议。我呱呱坠地之日,即是我受苦的开始,这时可以纪念的一天,我以绝食来纪念。……我只是以一个弱者的意志,拼命的对抗着无情的命运而已。……这样一个人生,活着当然毫无意义。”(8月6日日记)心思细密**之人,尤其容易起生命虚无之感;而此期间持续地阅读英美文学,对比自己的感情生活现状,更增强了这种对命运和人生的挣扎和抗议。这个战后的审美主义者,于是这样写道:

  我的痛苦当然远比不上Job(约伯)的,但我已经在怀疑神的正义。

  2011-11-18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八):爱或不爱?哈姆雷特式延宕

  I have given you power of choice, and you only alternate

  etween futile speculation and unconsidered action.

  ——Eliot

  一九四六年元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九日。

  昆明——重庆——南京——上海。

  九个月,一本日记,一段痴恋,这是一个文人的生命思索,这是一个时代的细腻写照。

  一九四六年,夏济安在西南联大教授英文写作,爱上了其班上一名学生李彦,其用情之痴实在叫人起敬。几乎天天想念她,每次上课只盼望她不要缺席,好偷偷看她几眼,能跟她说上一两句话就可以高兴一整天,作文课命题冥思苦想,只为能通过她的作文多了解她一点,常常莫名其妙为她垂泪……如此痴情,偏偏不愿表白,在犹豫中,在反复思考反复自省,在不断肯定不断否定,不断建构又不断推翻中消耗大量时间。每天都有新想法,下午也可以推翻上午的结论。其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细腻、矛盾,才是这部日记最深刻、最伟大、也最精彩的地方。

上一篇:《搭配其实很好玩》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楚留香新传2:蝙蝠传奇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