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电影史与录像史》读后感精选10篇(4)

  如今,使用诸如“先锋派”、“实验派”这样的术语可能会显得有点老套甚至具有挑衅性。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这类术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尴尬的感觉。先锋派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先锋派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主要指的是艺术电影制作;到了20世纪30年代,先锋派一词的使用达到了一个**:它代替了“地下电影”,成为了当时不断高涨的结构电影运动的一个更为正式的代名词。

  之后,先锋派这一术语作为一个艺术的类别,遭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解构”(deconstructed)解构Bürger的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以及其后果在Friedberg’s Window Shopping中讨论过,与先锋电影有关。。第一个方面是来自先锋派内部,主要开始于1974年。彼得·伯格尔(Peter Bürger)在他的《先锋电影论》(Theory of the Avant?Garde)一书中认为当代所有的先锋派艺术家都是在重复20世纪20年代前辈们的做法,而并没有去完成他们的承诺。第二个方面来自于先锋派以外,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认为先锋派这一概念从最开始就是充满歧义性的,它仅仅是艺术家和各个流派在争夺文化主导权力斗争中的一张面具或一个方便的工具。

  先锋派的衰亡同“作者的消亡”(death of the author)发生于同时期,他们都是其历史衰败的征兆。曾经反对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派,自己却先进了博物馆,比如达达主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并且由于先锋派艺术自身也逐渐成为了主流,因此它们也就没有了反对的目标,最终现代艺术(包括先锋派)也就都回归到文化和媒体框架之下。于是,只有那些最新颖最反常的艺术才能引起赞助商、博物馆馆长和广告商的兴趣。

  以上论断,每一个都是对世纪末艺术和文化批评的有效判断,但这些论断之间却是难以对等的。先锋派曾经是先锋的,但是现在不是了;抑或先锋派从来都没有真正成为先锋,只是看起来先锋罢了。先锋派失败了,屈服于博物馆,因为博物馆给予其有力的支持;同时,先锋派又太过于成功了,他们颠覆了他们所掌控的当代艺术界的许多规则。

  毫无疑问,微妙的批评可以将这些混乱的圆圈变成规则的矩形。这些批评可能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新先锋派或后先锋派仅仅只是虚拟的达达主义。艺术家和博物馆相互**各自的幻想。艺术界伪装作愤慨,而博物馆则装作很震惊的样子,以此来推广其展出愤慨Carl Andre的Equivalent Ⅷ, 由大众媒体为其配音“技巧”,被Tate Gallery于1972年购买。在1997年,一场“young British Art”的活动在伦敦皇家学院举行,名为“Sensation”。参看Peter Wollen的 London Review of Books1997年10月第30期的报道,和George Walden在TLS 1997年9月26日,第4930号上名为“Thatcher’s Artists”中的报道。。然而先锋派最表面的特征——**,则要么被看成是历史的残骸,已经不起作用了;要么被认为在一开始(20世纪20年代)就是假的。然而这种机制现在还在运作着,这不得不令人费解。**和轰动(或者伪**和轰动)在很久以前就不可信了,可为什么它们还继续存在并运行着?谁会在乎呢?从公众的反应来看,有足够的基础让它们继续存在下去。由于**的范围很广,从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的《冷砖》,到戴蒙·赫斯特(Damien Hirst,译者注:英国当代艺术家)代表鲨鱼作品《王国》,从无主题手法到与其完全相反的手法,从零星的新构建主义再到成熟的后超现实主义,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的探讨并不会比在相同背景下对雕塑或概念传统(这两种传统也存在于上述作品的分析中)的探讨更具误导性。

  尽管“先锋派”并不完全是一个界的让人觉得愉快的术语,同时不少的电影制作人也排斥这个词汇,但它在电影界的批评中保留了下来,这就说明了先锋派这个术语还没有失去它所有的内涵,包括**作为一种文化的媒介和催化也存活了下来。**(shock)经常被人戏谑为公共场合扔油漆这样的青少年的冲动[这种行为被马利内特(Marinetti),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超现实主义和朋克所圣化],但瓦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和安托万·阿尔托(Antonin Artaud)对**进行了复杂的评判,认为它是电影的根本。在20世纪70年代,结构电影(structural film)把视觉**力作为攻击传统电影规范和时长的武器;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以身体为中心(body?centred)的波德莱尔式电影又把**力当成禁忌的克星。**这一饱受非议的概念不断地被用作文化的兴奋剂以及中断或突破文化准则的利器波德莱尔式该短语被Jonas Mekas用来描述Jack Smith,指的是无节制和堕落的一类电影。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模式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后朋克时代电影,受到电影制作人像Beth和Scott B.,以及尼采思想影响的期刊如Semiotext(e)的影响。还有Cinematograph?A Journal of Film and Media Art,第3卷,1987—1988年(包括“The Body Lost and Found”, John Muse, 第9~23页)。“身体”主题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并且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欧洲艺术家像 Vienna Direct Action Group(Nitsch, Muehl)甚至更早一些,风格更不同的艺术家如 Helen Chadwick,Orlan, Mona Hatoum和Judith Goddard。。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拍摄的现代艺术电视历史纪录片《新艺术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自其80年代问世以来,就不断经历着更新。**在艺术上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轰动,它意味着这样一种行为:无论多么短暂,它都要让观众在轨道上停下来。

上一篇:一个广告人的江湖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不可思议的情商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