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精选10篇(5)

  二、炫耀性消费

  “在任何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金钱总是最能体现荣誉的。”对财物的炫耀性消费以及炫耀性有闲是最能体现金钱力量的两种手段。然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人们的储蓄倾向逐渐被衰减,人们发现,消费比有闲更能体现荣誉,“浪费”这个词开始逐渐失去负面的意义。“地毯,银质餐具、礼貌、贵重服饰等等,对这类事物的经常性使用使得这些物品的消费有了必要性。”

  2012年9月8日,《福布斯》杂志发布了《2012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报告称2012年在全球高端消费品出现疲软的情形下,中国奢侈品消费依然保持高增长。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1%,未来5年预计每年平均还有15%的增长。

  我们消费的真是奢侈品那所谓质地优良的商品吗?我们购买奢侈品的原因真是它们提供了走在时尚尖端的机会吗?显然不是。“高价已经成为了美感的重要特征。某种物品如果高价,那么这一物品就会具有基于高价的美感。”我们消费的正是奢侈品上的标价——即符号消费。从凡勃伦所说的炫耀性消费,齐美尔对时尚的深刻论述,到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的提出,再到布迪厄对文化消费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符号消费不断嵌入于现代社会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不断分化的又一道景观。

  实际上,在大多数非“官二代”“富二代”的“非有闲阶级”中,炫耀性的符号消费也比比皆是——只不过停留在精神层面罢了,上文提到的“鄙视链”, 精神上“鄙视链”的存在,正是一场符号攀比,也是一场后消费时代的华丽竞赛吗。同样是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一部苹果居然能被捧到图腾崇拜的高度, 符号消费让人买回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承认。“基于荣誉立场的判断会对基于审美立场上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苹果手机诞生之初,网上流行一句话,说是没人敢承认说它不好用。的确,我们消费的不是手机的功能,而是一种理念,没人敢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吧。

  凡勃伦曾这样描绘过犹太人:“他搅动了思想上的一潭死水,但代价是让成了思想上的探索者,徘徊在无人涉足的思想上的空白地带。”细细读来,实际上凡勃伦是在说自己。书中似乎一直在用价值中立的语气描述现实,不难看出他辛辣的语气也是在讽刺社会中的一些蛀虫败类。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蔡受百先生的中文序言中曾这样说道,“在制度进化问题上,凡勃伦把庸俗进化论搬到经济科学中来,把社会发展规律和生物进化规律等同起来,其目的完全在于反对社会主义革命。”自然,囿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译者难免要表达态度。但就我个人认为,这本著作的学术性意义是远远大于思考本书写作的政治性目的的。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六):《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这本书花了我颇长一段时间才终于看完,

  来自1899年的一本书,大量晦涩的字眼,还是英译中的,常常反复看几遍,才终于能体会到一点某一句话的意思。

  分析社会现状的书,一直是我的favourite,

  尽管这般久远的一本书,还是能给我现代社会现象的良多启发。

  读完一遍,摘抄一遍,再看回摘抄一遍,终于让我感觉这本书的真实。

  在晦涩字眼的包裹下,还是很能够直接残忍地剖析了现实。

  主要讲述了何谓有闲阶级以及解释他们的行为。

  简单来说,剖析有钱有闲的一个社会阶级如何炫富,为什么要炫富。

  作者认为归根,就是攀比。

  有闲阶级以财富作为基础门槛,然后通过工作范畴、礼仪、服装、品味、消费习惯、学术修养、教养妇女乃至奴仆等方面逐一巩固强化自己的地位。

  从工作范畴说起的话,有闲阶级崇尚的势必是非生产性的工作,可以是政治、运动甚至宗教等。对于公众而言,这类脱离实际劳动的工作,都是能够博取声誉的。甚至可以说,对有闲阶级而言劳动是可耻的,是损害身份的一种行为。

  而礼仪上来说,这一点对我的启发是,我从未思考过“礼仪”存在的必要性问题,但就是这么做了。突然想起那个关于猴子的故事,下一代笼子里的猴子不会再碰香蕉,因为会被打,但很可能连打它的猴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打它。书中提及大多的礼仪都是无实际用处,但礼仪是一种需要时间进行学习的素养,因此有闲有钱的阶级正是恰好能做到礼仪的典范,而大众则进行跟随。说到底,礼仪或许不过是作为区分人的一项标准罢了,作为有闲阶级而言,是钱以外的又一项门槛。简单的,可以类比成绅士与土豪的不同,礼仪所代表的就更为显而易见了。关于礼仪这一点也可以直接套用到学术涵养的问题上。

上一篇:回到正统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发现之旅》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