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们会真正的感受到“没文化真可怕!”的深层含义。
结语
看到这里不少女同胞要开骂了,当然,我也不是很赞同凡勃仑的观点,尤其是越位消费,在越来越越多女性经济独立的今天明显已经过时,非理性消费是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原因的“共谋”,社会学家和艺术家的观点又不一样,可以参考下面两篇文章。
社会学:郑也夫《双十一,为什么我们忍不住剁手买!买!买!》
艺术:约翰·伯格《为什么广告告诉你买买买,你就会买买买?》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五):后消费时代的华丽竞赛
前些日子晚上宅寝里看《生命之树》的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的新电影《通往仙境》,朋友在一旁凑过来瞅几眼,看着荧幕里大量的视觉符号式景观,零情节性如同加长版本的MV的一样的“大师”级别的画面,打趣说这种文艺片看着就头疼,尤其是那无病**一般的诗化台词,简直是文青们和装逼党们的珍宝。
我倒不是什么文青,装逼也没有什么本事。作为“试片敢死队”的一员,无论是什么电影只要它属于风口浪尖,我自会全然接受义无反顾地瞧瞧这或难熬或精彩的两小时究竟是什么模样。但若放到那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文青眼中,估计电影中任何一个小情节都能衍生出一堆哲学理论来。
想起来去年这个时候有篇写”鄙视链“的文章很火(http://.douban./group/topic/28765439/),说的是生活中在各个领域中存在着”鄙视链“,拿电影来说,看冷门国家文艺片的瞧不起看欧洲文艺片的,看欧洲文艺片的瞧不起看日韩台小清新片的,看日韩台小清新片的看不起看老港片的……“小众影迷对国内大片嗤之以鼻,以听到其名字为耻。”凡勃伦认为,高雅的精神生活是财富和闲暇的附属品,其价值在于博取他人尊敬以及让自己的精神得以舒缓和调整。后消费时代,消费抽象的文艺作品已然很少用财富做支撑,无论你是个富二代还是个上班族,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唾手可得,物品是否存在示差性才是无疑是个消费的初级标准。一场后消费时代的华丽竞赛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可能很少有人能自诩是个纯粹的”有闲阶级“——这个词语在如今的现实社会,受到各种各样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失去了代表性,但在书中字里行间带着辛辣的讽刺意味的口吻中,谁也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的巨大的警示作用。出版于1899年的《有闲阶级论》,对社会消费现象的分析在如今仍旧适用。一直离群索居居住、被称为“美国的陌生人”的凡勃伦,在美国的现代化进程极快加速的时代,能用一个如此清醒冷静的头脑看待头脑简单的盲信者生活着的世界,非常值得钦佩。
古典经济学家将人类经济行为的全部动机归因于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作为基础,凡勃伦却对其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全书有很大一部分在讨论有闲阶级的起源和发展,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人类历史在四个阶段的演变中(原始和平阶段、未开化的掠夺阶段、手工业时代和工业社会)中人类早期各种业务逐步发展和分化的自然结果:掠夺与生产的歧视性差别早就了阶级的界定标准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竞赛从“积累”逐渐向“消费”转移,在此,我仅对本书的重点“炫耀性有闲”和“炫耀性消费”做评述。
一、炫耀性有闲
在未开化的掠夺阶段,博得他人的尊崇依赖于财富和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和物质积累逐渐成为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证据,财富累计的能力已经逐渐替代了卓越的武力博得世人青睐的手段。远离劳动是拥有财富,继而拥有相应社会地位的证明。
厌恶劳动的思想观念让有闲阶级们倾向于非生产性的消磨时间,以此证明自己在金钱上的优势地位,即表明我是可以不劳动就可以体面地生活的。“有闲是可敬的,但需要证据。”这就导致了礼仪和代理性有闲的产生。
身份制越盛行的时代,等级差别越明晰,礼法也发展的越加系统和复杂,炫耀性有闲渗入礼仪之中,实际上内含着统治与屈服的关系,一种自负和身处上位的谦卑,一种要求他人屈从于自己的惯常态度,是才“超然物外、对未来漫不经心”的态度。
想起大热英剧《唐顿庄园》,仆人如同军队一般森严的安排和分工的准则,细心到一粒纽扣也要制定缝补标准的复杂礼数,大到养马打猎,小到端茶送水都有仆人侍奉。管理家务和贴身服务的仆人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样专业化的细分即是一种代理性有闲,它满足了主人的支配欲望,从侧面证明了主人的声望和地位。
上一篇:回到正统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发现之旅》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