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读本》读后感精选10篇

  《口述史读本》是一本由定宜庄 / 汪润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口述史读本》读后感(一):推荐

  本书编者熟悉口述史学的方法和路径,同时亲身实践口述历史研究的全部过程,并且深有体悟。此书虽然是选编的读本,但是处处流露出编者的精心布局。每篇前面的按语导读也多有闪光之处,表现了编者对口述史学发展的准确把握。此书是初入口述史的学生或者研究者的不错手边书。值得购买。

  《口述史读本》读后感(二):口述史更加生动鲜活

  买《口述史读本》的原因是,相关内容的书籍贯实在少,有的已经绝版。正如书中提到三点口述史需要存在的原因 —— 许多历史对话已不限于书面,口述史是日常生活的社会史,是文字出现前的社会。我以为,口述史是通过个人回忆重新构建的社会历史。说白了,每一个你从身边人听来的故事,都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比起官史,口述史更加生动鲜活。我其实想了解一些口述访谈的技巧。但这本书更加关注基本理论,甚至在探讨口述史的哲学意义。

  通过搜索微信公众号 neverbacktalks 即可关注同步发布内容。

  《口述史读本》读后感(三):第一人称说历史

  《三联生活周刊》专门开辟了一个叫“口述”的栏目,让故事的真正主角取代惯于并善于展开合理想象的记者主笔,把讲述的权利“交还”给事件的亲历者。第一人称的视角总是显得那么血淋淋的真实——因为熟悉,所以尖锐——语锋向记忆的肌体狠狠切下去,精准而到位,观望的人,轻易就能看见核心,和伤口。

  作为阅读者、赏看者而非参与者,我们或许在那些混凝着意识形态,刻意歪曲翻转,或因众口流传而遭遇变形走样的历史书里浸泡得太久,早已对口号式和阉割式的教科书麻木不惊。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说,不真实的叙述其实完全等同于沉默噤声。所以,我们需要找寻一种崭新的方式来替代谎言。

  作为日渐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史学”孕育出的一个产物,“口述史”的诞生完全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传说之法的一次重大挑战,也是在叙事范式上的一次革命和创新。过往的历史主要依赖于精英阶层的偏向性和垄断性的书写,而口述史的出现足以打破仅仅局限于政治史的传统史观,最大的突破在于格外尊重普通人的感情和日常琐事,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让饱含普通人愿望、情感、心态的“微型历史”成为宏大叙事的最好补充,历史的声像图景也愈发多元、丰富起来——从教科书的“一言堂”转向众声喧哗的“百家讲坛”。

  20世纪60、70年代口述史在西方各国的兴起自然与当时的社会变迁密不可分。民权运动、反战和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充分调动起普通人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他们希望通过口述史,用自己的声音,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表明什么是“历史的重要性”,后人也能从中检视出他们的“可敬、可爱和可悯之处”。当然,这一时期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而诞生的打字机、电影、计算机等先进工具为口述史的发展提供了手段上的各种可能性。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口述史的最早认识还是来自于改革开放之后,那些明显带着岁月伤痕的“历史纪实”或“纪实文学”。随之,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史学研究界广泛运用。1998年以《绝对隐私》为代表的一系列揭密现代都市人私密情感状态的作品,因为内容的薄弱,时段的狭窄,虽无法支撑起一段厚重的历史,然而,平常人七情六欲的自我充分表达仍然可以为社会学界研究90年代留下了丰富而详尽的切片。

  在人类学尤其是田野调查的实践中,“口述史”也得以广泛使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讲述者的独角戏,项目的执行者(即最后文稿的作者)往往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他者”作用——话题预设、根据访谈进展状况调整问话方式等等,比如出版过一系列口述史著作如《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的历史学者唐德刚就爱在口述者的内容后面加上他个人的感悟注释。同时,完成一次精彩的采录,还需要双方建立起彼此信任、友好且平等的关系。所以,对于口述史学者来说,学问之外的社会经验以及特定的客观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一篇:《去丽江疗伤》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良心的自由》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