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童年读后感精选10篇(7)

  在西方,一直到十七世纪,童年才刚刚开始被认为是生命中的一个独特阶段。不过,十七世纪的洛克还主张儿童用冷水洗脚和洗澡、睡硬板床。那是一个童年和成年并没有彻底明确区分的时代。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早期,由于进入现代工业时代,需要掌握某种特别的知识技能,儿童需要被送入学校加以特别培训,才使得儿童最终从成人世界分离出来。而到了今天,由于电子媒体、信息的公开化,私密的消失,成人世界被暴露于孩子面前,才会有波兹曼《童年的消逝》里的担忧。

  《再见童年》没有关于童年的概括性的整体描述和评论。但是,从私塾教育,到家族生活,再到自然环境,《再见童年》还是可以大致看见一个这样的童年:旧中国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做工,比如童年时代的彭德怀、毛泽东;像大人一样进花船,由**陪着嗑瓜子,比如童年时代里的包天笑、杨布伟;另外,他们也像成人一样,受到祖辈、传统的严厉钳制,无一例外,违背传统会受到像成人一样的谴责。总之,过去时代里的童年并没有被“特别”从生命里“拎”出来,被特殊地加以保护,加以培育,或者要特别学习一种“儿童的行为模式”,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成人的生活方式,所谓三岁看八十。

  波兹曼的担忧是对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担忧,他一方面期望现代社会带来“文明”,即让童年与成年分离,加以特别的保护,另外,又担心现代社会的科技文明毁了这种“分离”。相对而言,《再见童年》的“怀念”就显得更加直接了,张倩仪把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直接“对立”起来,而她对于农业时代的描述,也就显得浪漫主义了一点。因为她“怀念”的,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同样也可能只是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而已,但无论如何,《再见童年》缺乏这种“祛魅”的反思。

  不过,《再见童年》赢在它的“散”。过去的时代在书里不是铁板一块的,是一幅幅的风景画,有残酷的画面,也有美丽的画面,作者从不做系统性的概述。从这个角度思考,说张倩仪把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简单“对立”起来也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那这本书的标题里的两个词都将失去它的意义,因为此时的“再见”不再是什么“怀念”,而所谓的“童年”也从来不是重点。

  年龄是一种社会的结果,有时候甚至还是某种政治权力的塑造,童年也是如此。麦兜的纯真与现代世界的残酷竞争形成痛苦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并不意味着过去时代的童年生活值得提倡,同样也不意味着现代社会的童年生活需要改变。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萨摩亚人身上,就已经发现,人们通常所习惯的“自然年龄”,以及这些年龄表现出来的“自然行为”,并以此为标准的“青春期危机”,可能只是“文化”的结果。与此类似,工业时代里的童年,被人们过分保护,“纯真的童年”也可能不是“自然的”,它仅仅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想到此,童年还真是无所谓“再见”的。

  南方都市报

  《再见童年》读后感(九):张倩仪聊民国大师童年教育

  2012年3月26日,香港知名学者张倩仪做客新浪网,介绍民国大师的童年成长足迹,以及传统教育与社会文化,并对时下的教育工作与中国未来发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网上大讲堂http://blog.sina..cn/lm/z/wsdjt/

  今天的义务教育不把求功名考科举、送大学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的话,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好的方向。但是私塾里边,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那个时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材料。

  私塾教育有很多好的传统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民国时期大师们的童年生活和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我们来看看民国大师究竟是怎样的土壤培养出来的。介绍一下嘉宾,非常荣幸我们给大家请到的是资深出版人、作家,曾经担任过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以及香港出版学会副会长,目前从事教育推广工作的张倩仪张女士,欢迎您!

  张倩仪:大家好!

  主持人:张女士最近有一本新书出版,叫做《再见童年》,讲民国大师童年成长轨迹。您对民国时期大师的成长轨迹有所了解,今天给我们广大网友分享一下。有人说民国出了很多大师,“灿若星河”,用了这样的词,现在很多无法超越的大师都是民国时期的人物,这么多大师、学者、作家……据我们了解,好像他们学历并不高?

上一篇:《最后一只猫》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个APP的诞生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