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童年读后感精选10篇(11)

  主持人:毕业也不愿意回家。

  张倩仪:因为农村已经破产了,原来的那种男耕女织生活方式已经有点破产了,大家都要进入大城市里边去找工作,不然你就可能找不到工作,这种环境跟现在的农村还是有点相似,让很多人就没法待在他原来住的那个地方。但是我觉得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想办法去改变。

  主持人:中国传统有句话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你(原本)还是种地的,可以当上公务员,但是现在困难了,现在当官的孩子继续当官,有钱人的孩子继续做生意,农民的孩子继续种地……

  张倩仪:但是别忘了我们中国(曾经)是社会循环流动最好的一个国家,虽然是通过科举,但是那种好的循环流动,是让中国维持很多年很重要很领先的一个方面。

  冯友兰父亲的一句话我特别欣赏,耕读传家,并不是说每一代人都做翰林,而是每一代子孙里面至少有一个人能做秀才。

  继承精神才能有好的未来

  主持人:有不好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好,科举制度就是这样的产物,虽然有很多弊端,八股取士,但却是维系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一直发展的原因,这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另外我们想请教张老师的是,通过您的研究,您觉得是今天的儿童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快乐一些,还是民国时代的少年儿童他们更快乐一些?虽然我们很多人觉得他们那个时候很苦,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还要摆个“早”字在书桌上。您觉得他们快乐还是我们快乐?

  张倩仪:我觉得要看家庭情况,不能说哪个更快乐一点。不用背书,可能现代教育更快乐一些,可是最近十几年我觉得孩子太不快乐了,越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可能更不快乐,因为现在我们把考上大学作为我们读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事实上孩子的快乐或者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方面我们都忽略了,丢了教育的核心价值,我觉得孩子非常不快乐。那些所谓的才能训练班、才艺训练班,都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成长,新式教育到了这种程度就有点……了。

  主持人:对。我前一阵子回老家,我们也是小城市,我早上五六点钟起来办事,天没亮就看到车上有很多背书包的小朋友,现在的小孩想睡饱都很难,(现在的教育)对于他们是挺残酷的,可能是为了竞争,为了考大学找工作。民国时期传统教育给孩子的概念,是不是就是你要考功名、参加科举,功名、科举才是他们的出路呢?

  张倩仪:这是比较简单的说法。(这些)确实是占了重要的地位,但是所谓的功名,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中状元,我们看很多戏曲里面讲中状元事实上是鼓励孩子学习的方法。我记得书里面有一个齐白石,很喜欢读书,她的母亲是拣人家耕种留下来的谷物供他读书的,而不是希望他考科举,将来他做农夫的时候,都可以做现实上面要应付的事情,比如可以记账。这种教育希望,在那个时候,事实上也是很多很多人都有。

  主持人:当时也有素质教育,不全是应试教育。

  张倩仪:对,他们有很多现实上的考虑,并不能简单的看科举的问题。

  主持人:很多人接受教育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考一个秀才或者进士等等的。

  张倩仪:对,冯友兰父亲的一句话我特别欣赏,耕读传家,并不是说每一代人都做翰林,而是每一代子孙里面至少有一个人能做秀才。(秀才)换成现在可能只是所谓小学或者中学毕业,但是在他们来说就是家里边出了读书人,他们知道知识很重要,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能够耕读传家,这是很重要的。

  而且耕读传家不是说别人去耕,有一些人读书,而是说读书跟耕种的,都可能是同样的人。

  主持人:你可以半耕半读,一边种地一边读书。

  还有一个问题,您出这本书您研究了很多民国大师的童年生活,您研究完他们的生活,能得出哪些对现代的父母或者想要从事教育的人,给他们一些有启发的东西呢?

  张倩仪:我觉得最重要的,那个时候很重视孩子要勤劳、要节俭,不要浪费,对人、物要非常有爱心,要很尊重老师,其实那个时候的老师也并不见得就是学问一定很大。

  主持人:我很奇怪,您没有说一定要学好某门功课,您学的是勤劳、节俭、尊师,这是产生大师的要素,而不是说学好文化、考好分数、学好英语,不是。

上一篇:《最后一只猫》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个APP的诞生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